要不要"鸡娃" 北美华裔父母的难题
为了叫停"鸡娃"现象,2021年7月,中国官方发出通知,要求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但家长们对孩子未来能否成才的焦虑并没有因为这一通知而得到缓解,而许多已经移民国外的中国家长,亦在世界各地发扬着"鸡娃"的光荣传统。
"来了美国之后,孩子的负担更重了,"约十年前,通过投资移民来到加州尔湾新港滩(Newport Beach)的张先生说道。在国内时,张先生为两个孩子请了好几位毕业于清华北大等名校的家教,辅导他们奥数、写作、英语口语等。即便是在尖子班里,孩子的成绩依然数一数二。但是来到美国之后,一方面学业不能落下,要在SAT中取得好成绩,在高中修读大学难度的AP课程,另一方面还要学习艺术和体育方面的特长,参与学生组织展现领导力,参与各种志愿者活动和义工活动来丰富简历。移民之后,张先生和他的妻子都成了全职家长,每天放学时间一到,两个人各自开车,接了孩子之后去参加不同的课外活动,各自都深夜才能到家。
为上名校练跳水
因为运动员在北美学校里非常受欢迎,体育比赛上的成绩也常常可以帮助学生申请到更好的大学或者奖学金,张先生为儿子请到退役的中国国家队选手教游泳,据他说,这种"鸡娃"方式这华人圈子里很常见。他说:"我身边的每个孩子都有在练习体育,有人请曾经带过中国女排的功勋教练教排球,有人则侧重跳水,乒乓球等华裔更擅长的冷门项目,还将孩子送到中国去和水平更高的选手与教练一起训练。"

每到寒暑假前,他和华人家长都会打听对申请大学更有帮助的游学项目。他的大儿子喜欢文史类学科,他因此让大儿子参加去非洲游学考察,并且在当地的难民营里做志愿者的活动,考察时,他的大儿子在非洲当地的大学里听与非洲殖民史有关的课程,最后还顺利请到该课程的教授替他写申请大学的推荐信。他的小儿子年纪还小,但也会参与一家动物保护机构的的义卖活动,每到周日都挨家挨户收集闲置用品,清洁之后当做二手商品售出,为救助流浪猫狗筹集资金。
张先生还对各种学科竞赛如数家珍,各项理科类的奥赛、记忆力比赛、文科类的美国学术艺术和写作奖(Scholostic Art & Writing Awards)亦是他和许多华人家长培养孩子的方向。
在纽约的,自己也毕业于常青藤大学的瑞贝卡也说,美国的学校里看似推崇"素质教育""快乐教育",但是压力并不比中国更小。她说:"虽然学校里没有排名,但每个月都有正式的考试,每周则有quiz小考,课堂上会有辩论、演说、分组讨论、即兴演讲、随堂测验等,每个班级的人数都不多,学生之间对谁考试成绩更好,谁演讲能力更好这些,都是心里有数的。"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评论
发表评论
视频
相关功能
加西网微信公众平台
加西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