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依賴EUV光刻機!中國科學家突破芯片研制極限
在復旦大學集成芯片與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的淨化間裡,身穿實驗服的科研人員正向《中國科學報》記者展示手中的芯片。
二十幾塊金黃色的芯片整齊排列在透明的托盤上,看起來平平無奇,其中卻隱藏著大玄機。每塊芯片都集成了5900個基於二維半導體材料的晶體管,這是目前國際上二維邏輯功能最大規模的驗證紀錄,較此前最高紀錄115個晶體管,一舉提高了51倍。
復旦大學教授周鵬、研究員包文中聯合團隊突破了二維半導體電子學集成度瓶頸,完成了從材料到架構再到流片的全鏈條自主研發,成功研制出全球首款基於二維半導體材料的32位RISC-V架構微處理器。團隊將之命名為“無極”(WUJI),寓意從無到有、沒有極限。
研究藝術效果圖。
在32位輸入指令的控制下,“無極”可以實現最大為42億的數據間的加減運算,支持GB級數據存儲和訪問,以及最長達10億條精簡指令集的程序編寫。4月2日,相關成果發表於《自然》。
讓晶體管“最終形態”走出實驗室
“說起這項研究成果,要追溯到10年前。”包文中回憶道。2015年7月,包文中加入復旦大學微電子學院,一頭扎進晶圓級二維半導體的可控生長及其實際應用研究中。
這一年,距離二維材料石墨烯的發現過去了11年,二硫化鉬(MoS2)等二維半導體材料也開始進入科學家的視野。
所謂二維(2D),是指材料只在平面延展。厚度僅一到幾個原子層,這一“超薄”特性使此類材料展現出非常獨特的電子和光學性質,在納米電子學、光電子學、柔性器件、傳感器等領域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MoS2則是最熱門的二維半導體材料之一,由於具有天然帶隙且帶隙類型可調節,其在晶體管和光電器件制造中獨具優勢。
包文中指出:“在納米尺度下,硅材料並不是最好的溝道材料。面對摩爾定律逼近物理極限這一全球性挑戰,二維半導體是目前國際公認的破局關鍵,可以認為是晶體管的‘最終形態’。”
然而,單個晶體管和能夠使用的集成電路之間仍隔著萬水千山。好比一位小提琴演奏家的獨奏水平非常高,而幾十個同樣優秀的人組成一支交響樂團,需要排練很長時間才能合奏出悅耳的曲子。倘若人數增加到上萬人甚至上億人,難度就呈指數級增長了。
因此,盡管MoS2做成的單個晶體管的“個人能力”已廣受認可,但由於遭遇工藝精度與規模均勻性的協同良率控制等瓶頸,此前最高集成度僅停留在數百晶體管量級,始終未能跨越功能性微處理器的技術門檻。
“二維半導體材料到底能不能做成芯片,性能怎麼樣?我們就是想解答學術界和產業界的這個疑惑。”周鵬告訴《中國科學報》。
開辟芯片研制的新路
2021年,課題交到了復旦大學博士研究生敖明睿和周秀誠的手上。此前,團隊已經在工藝生產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並利用化學氣相沉積法,在工業界主流12英寸晶圓上實現了MoS2均勻和單層材料的快速生長。
團隊合影,左起分別為周鵬、敖明睿、周秀誠、包文中。華亭/攝
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業界7納米、2納米級別的集成電路,離不開尖端的光刻機等設備。團隊的目標是一個面向工業生產的集成電路系統,但所用大多為科研級別的儀器,在硬件不夠給力的情況下,他們只能主動適應,不斷從試錯中積累經驗。
同時,二維半導體材料極薄的特點,給加工帶來了極大的挑戰。包文中用雕塑進行類比——如果說硅材料是一塊大理石,可以用斧頭和鑿子把它雕塑成人像,二維半導體則是一塊豆腐,輕輕一碰就會把人像的胳膊或腿破壞了,必須用特殊設備加工。
“二維半導體的生產工藝是環環相扣的,不僅前一個步驟會影響後一個步驟,後一個步驟也會影響前面的步驟。”包文中說。
這幾年,敖明睿和周秀誠日復一日做實驗,耐心打磨細節,一點點調參數、控制實驗室環境、優化工藝步驟。
“我們曾在某一個步驟停了很長時間,最後分析才發現是前面某一個工藝有問題導致的。所以每完成一步工藝,我們都要做相應的測試,如果有問題就及時調整。”周秀誠補充說。
值得一提的是,結合團隊以往積累的大量材料和工藝數據以及復旦大學在人工智能(AI)方面的布局,團隊開發了AI驅動的一貫式協同工藝優化技術,通過“原子級界面精准調控+全流程AI算法優化”雙引擎,實現了從材料生長到集成工藝的精准控制。“利用AI算法推薦的組合,我們能夠更高效地在實驗室裡把芯片做出來。”包文中表示。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評論
發表評論
視頻
相關功能
加西網微信公眾平台
加西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