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11-16 | 來源: 上報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荷蘭是一個從海中取地的國家。 幾世紀以來,荷蘭人以堤防與水利工程聞名於世,靠“向海奪地”建立了低地之國的繁榮。 然而,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氣候變遷與海平面上升迫使荷蘭政府重新思考:人類真的能永遠掌控自然嗎? 於是,他們推動“還地於海”計劃,拆除部分堤防、讓河流重回原有流域,使土地恢復濕地與水域,以緩解洪患風險與生態壓力。
這段歷史蘊含深刻隱喻。 荷蘭從“奪地”到“還地”的轉折,不只是自然治理的改變,更是一種文明的覺醒:當社會過度依賴單一力量,無論是土地、資源,還是技術與資本,最終都要面對重新平衡的代價。
今日的台灣,在經濟發展上似乎也映照出類似的課題。 半導體與人工智能(AI)科技產業的快速崛起,使國家資源、人才與投資高度集中於這些領域。 股市表現亮眼,卻掩蓋了結構性問題:傳統產業、民生服務業乃至整體內需都面臨緩慢萎縮的困境。 這種現象正是荷蘭病的現代版——資源過度集中導致的經濟失衡。
根據人力市場預測,到2025年,半導體、電子及計算機制造業的薪資中位數將超過五萬元,而住宿、餐飲等民生服務業僅約三萬出頭。 薪資差距驅使年輕人紛紛投入科技產業,傳統產業則陷入人力短缺與升級困境。 再加上台灣尚未加入主要區域貿易組織(如CPTPP與RCEP),許多出口產業面臨關稅壁壘,能源成本亦高於競爭對手,使中小企業競爭力受限。
科技榮景本身並非錯誤,但若缺乏產業多元化支撐,繁榮就像海堤一樣脆弱。 當全球景氣循環、地緣政治風險或科技出口受阻時,台灣整體經濟的承受力將面臨考驗。 股市雖亮眼,但這種“非理性繁榮”與實體經濟的脫節,也讓社會不平等問題更加尖銳。
更值得思考的是,荷蘭歷史上的“還地於海”,不僅是自然治理策略,更象征文明自我修正的智慧:繁榮的極限需要反思與調整。 台灣如果也希望避免陷入荷蘭病的宿命,就必須學會在政策與市場、集中與分散之間取得平衡。
首先,應推動產業多元化,使傳統產業透過綠能化、數字化升級再生; 其次,降低能源與貿易成本,讓非科技部門有公平競爭空間; 最後,引導資本市場支持中小企業與創新產業,擴大內需動能,避免整體經濟被單一產業拖累。
科技榮景本身並非錯誤,但若缺乏產業多元化支撐,繁榮就像海堤一樣脆弱。 (資料照片/美聯社)
荷蘭從“奪地”到“還地”的歷程提醒我們:真正的繁榮不是無限擴張,而是學會在控制與放手之間取得平衡。 台灣今日的挑戰,不在於是否擁有最強的半導體與AI技術,而在於能否建構一個多元、韌性強且公平的經濟體系。 唯有如此,科技榮景才不會成為結構陷阱,而是整體社會共榮的基礎。-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荷蘭發動"安世之亂",竟然把自己逼得沒有生路?
- 李克勤家人欠巨債壓垮全家!岳父怒斷父子關系
- 南下小心了?這些加國公民或被拒簽
- 總理卡尼造訪溫市唐人街這家餅店
-
- 郝蕾暗諷辛芷蕾,內娛回到十年前了?
- 雙層公車撞候車人群 至少三人死亡
- 金雞獎紅毯這一夜,50歲蔣勤勤秒了內娛一堆排骨精
- 名校是一座圍城,我對藤校徹底祛魅
- 力邦藝術港 展覽活動拍攝場地租賃
- 加國三大航空黑五前夕的機票促銷
-
- 北京從"必提台灣"到"不提台灣"(圖
- "她對中國的挑釁程度遠超以往"(圖
- 溫哥華躋身世界最富裕城市 但靠後
- 傳通用要求制造商將供應鏈從中國撤出
- 本拿比市長正式道歉:承認排華歷史
- 零元購沖入加州珠寶店砸搶,店主毫不猶豫開槍還擊
-
- 解放軍報:若武力介入台海 日本全國或淪為戰場
- 力邦藝術港 展覽活動拍攝場地租賃
- 美軍10000人待命 動武機率40-60%
- 列市農場主怒斥暗箱操作 忽視私產
- 卡尼宣布第2批七個重大建設項目
- 大溫這城市48小時就有5人被車撞傷
-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