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13 | 来源: 看中国 | 有0人参与评论 | 专栏: 温家宝 | 字体: 小 中 大
技术官僚起点 从地质队到中央办公厅主任
按温家宝的话说,他出生在农村的一个教育世家。温家宝的政治轨迹始于专业背景。1968年,他作为北京地质学院地质构造专业的研究生被分配到甘肃酒泉地质队工作,他在当时的地质队是比较罕见的技术高才。
虽然温家宝的家庭成分不够“红”,父亲在“文革”中被批判,原本他不太可能在中共体制内走上仕途之路。然而,机遇来了。
1980年8月,邓小平提出干部队伍要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一大批知识届精英得到了翻身机会,温家宝也是其中一员,他被时任地质矿产部部长孙大光相中了。孙大光选才重视实干,他到全国考察找人,看上了温家宝,孙大光接触温家宝后说他是甘肃的活地图。1982年,40岁的温家宝调任北京的地质矿产部,后升任副部长。
三年后的1985年,机遇再一次找到了温家宝。当时的中共总书记胡耀邦,要求中组部物色一个副部级以上、高学历的年轻人到中央办公厅做主任。符合条件的温家宝被调入中央办公厅。一年后,由副转正,成为中办主任,开始了在权力核心的职业生涯。要知道,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以前曾是杨尚昆,汪东兴等人担任的,那可是被称作“中南海大内主管”的头衔。
据了解他工作情况的人士透露,温家宝工作细致认真,处事谨慎周全,这种技术官僚的特质为他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赢得了信任。
政治风暴中的平衡木
1987年胡耀邦下台时 灵活自保
温家宝的工作能力、水准以及稳健等给上司和同事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前几任中办主任,包括杨尚昆、姚依林、胡启立和乔石对他产生了信任。尤其是乔石,也在酒泉工作过,二人在工作上有更多的联系。
但是,一年后发生的变故,使温家宝的仕途差点戛然而止。
1986年底的学生示威活动点燃了胡耀邦的政治危机。1986年12月,安徽、上海、北京等很多城市大学生上街游行,要求进一步开放民主选举、保障人权以及新闻自由等。早就对胡耀邦看不顺眼的中共极左元老派,胡乔木、邓力群、陈云、王震、薄一波等人向垂帘听政的邓小平指责胡耀邦纵容“资产阶级自由化”。胡耀邦被迫于1987年1月辞职。
作为胡耀邦亲自选拔的中办主任,温家宝当然也面临着政治前途的“严峻考验”。然而,当赵紫阳接替胡耀邦后,温家宝得以继续做起了赵紫阳的中办主任。其实,了解温家宝在1987年政治变动中是如何巧妙平衡不同派系,就不会对此出乎意外。
据悉,胡耀邦被迫辞职期间,温家宝没有公开表态支持或反对胡耀邦,也没有在组织上与胡耀邦“划清界限”。他既未参与“倒胡”行动,也未站在胡耀邦一边公开抗议新的人事安排。这种克制和谨慎,使他避免被卷入派系斗争的漩涡,被视为“安全牌”官员。而且在胡耀邦下赵紫阳上的过程中,温家宝顺利完成了中办工作的交接和支持新领导的行政安排。他既未表现出对胡耀邦的个人忠诚,也未表现出对新领导的急切“投靠”,而是专注于本职事务。
也就是说,温家宝在风头最紧时没有表露个人政治倾向,既未因与胡耀邦的工作关系而被视为“胡系”干部,也未因过度表忠而引发新领导层的戒心。既不激进,也不消极的中立和稳健,使温家宝不仅未受胡耀邦下台事件影响,反而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后晋升为中共中央书记处候补书记。
分析人士指出,“他更像是一个专业的幕僚,而不是有强烈政治野心的人物”。温家宝不是“太子党”,也不属于任何强势派系,属于“对人无害,对事有用”的技术官僚型干部,因此在权力更迭时更容易被保留和重用。
有道是天有不测风云,谁能想到,两年后,赵紫阳也悲壮地赴了胡耀邦的后尘。
1989年政治风暴中 冒险“陪同”
1989年的政治事件成为温家宝政治生涯中最为关键的考验。-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传陈敏尔投靠温家宝 揭习20大密谋抓15位元老
- 富豪被大象踩死,没有预警不可预测
- 温哥华牙医诊所 经验丰富服务全面
- 中国女子在Costco被枪杀 嫌犯被捕
-
- 经济影响 加国大城市房价跌幅最大
- 男子进入纽约大楼 枪杀四人后自杀
- 亲历2段跨国婚姻:跨不好,就一地鸡毛
- 逃避驱逐 加国600名外籍罪犯"失踪"
- 加央行维持利率 暗示未来可能降息
- 惊魂 加国夫妇遭灰熊尾随吼出生路
-
- 被困超过60小时 BC三矿工成功获救
- 被香港街拍女生惊艳 不穿短裤、短裙,鞋穿平底
- 台湾人,你不能只在获胜时才爱你的国家
- 重磅 美国和欧盟刚达成新贸易协议
- 朱丹选人被拒当场变脸,周翊然吓得抠手直呼太恐怖
- 不惧非议!川普"走哪都带27岁女发言人"
-
- 振龙电器 各类热销家电 种类齐全
- 女主播传播淫秽言论被处罚:直播间160多人观看
- 24名"蓝委"全过关 陆媒:民进党"大罢免"完全失败
- 台湾总统过境美国 或与卢比奥见面?
- 创历史 博励治补选有200多竞争者
- 加国护照含金量拉满 比美国更自由
-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