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13 | 來源: 妞小多的媽咪營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說到朋友,在中國長大的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三國演義裡的拜把子和武俠小說裡的歃血為盟,“朋友”對於我們來說是一種“類親屬”的存在。而遠赴異國他鄉的我們總是希望孩子“交好朋友”,最好是“華人背景”、“家庭相似”,“文化相通” ,彼此來往密切、家長也熟悉、可以互相照應。但是在美國成長的華人孩子,沒有這種“重情義”“江湖義氣”“集體主義”的文化影響 他們的交友邏輯,其實和我們非常不同。在以西方語言、思維和文化的影響下,他們的友情建立、維系和表達方式,早就是“美國模式”了。
一、他們的友情,不是我們熟悉的那種“深入”
很多父母困惑:“他們明明認識好久了,怎麼從來不一起玩?”“才剛一起參加完活動,怎麼見面也不打個招呼?”其實,這就是美國青少年的社交邏輯:重視邊界感和興趣契合,輕社交、高流動性。
美國孩子的友情,往往是圍繞興趣建立的,比如一起參加運動隊、樂隊、STEM俱樂部、公益組織青少年團契等。他們可以今天是“bestie”,明天就“move on”,而彼此都不太介意。不是因為不重視朋友,而是他們不太“綁定”人際關系,也不輕易“入侵”彼此生活。
這與我們中國文化中的“深交”不同。我們習慣的是“要麼不深交,要麼交心到底”,“朋友就是親人”“朋友的事就是自己的事”,但在美國文化中,邊界感本身就是一種尊重,關系雖淺,但並不虛假:在以基督教為基礎產生的“愛人如己”,“善待陌生人”的“鄰舍”文化影響下,不一定需要成為朋友、建立私人關系才能互幫互助,因此對交朋友這件事少了很多潛在的要求和期待。
二、交友圈不能只限定“華人孩子”
很多華人父母有一種安全感傾向:希望孩子和“自己人”玩,最好是其他華人孩子、說中文、吃中餐、家庭背景相近。但在美國尤其是中西部地區,華人本就不多,如果強行圈定“華人朋友”,不僅狹窄了孩子的社交圈,還可能讓孩子錯失更多元的成長機會。很多華人孩子,因為父母的這種限定,潛意識裡劃定圈子,反而邊緣化了自己。
更何況,很多“ABC”(American Born Chinese)的思維已經是以英語為母語、以當地文化為根。,“同文化背景”對他們來說,可能遠不如“同興趣、聊得來”來得重要。
三、父母要做的,是“提供平台”,不是“代為交友”
身為父母,我們當然希望孩子有良好的朋友圈,遠離不良影響。但是當我們用自己對友情的理解,套在孩子身上時,往往就會感到迷惑、挫敗,甚至懷疑自己留在美國是不是對孩子最好的選擇。
其實我們能做的,就是放平心態,是提供一個健康和安全的交友平台,而不是替他們篩選朋友:
• 鼓勵孩子參與公益組織、社區志願者、青少年團契、學校社團等有共同目標的團體;
• 提供家裡作為安全的“hangout space”,歡迎他們的朋友來家裡聚;
• 尊重孩子與不同族裔、不同背景朋友之間的選擇,不帶偏見地了解他們的社交世界。
無論何種文化環境,能找到願意花時間、一起做事、彼此尊重和舒服相處的人,就是健康有效的友情開始。孩子交朋友,不只是交朋友,更是在塑造自我認同、練習社交能力、理解不同文化的過程。
結語:做支持者,而不是控制者
很多第一代華人父母,成長於一個“友情講深情”的文化,也許會覺得美國的交友方式“太隨意”、“不夠真誠”。但別忘了:孩子面對當然是一個完全不同的社會和文化,這是屬於他們自己的成長途徑。
我們真正需要做的,不是把他們拉回我們的“模式”,而是陪伴他們,找到好的平台,引導和培養他們在任何環境任何條件下都能找到喜歡和自己花時間在一起的人,這樣才是有效的交友模式。-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高度敏感:美國海軍導彈測量艦現身中國近海
- 卡尼承諾國慶前做重大改革 兌現否
- 游輪起火 廁所全炸 4千人被臭氣醃了N天
-
- 這部62年前的捷克科幻片為什麼值得一再提起
- 新西敏今夏每周五都辦大型美食節
- 溫哥華貸款經紀 解決各類疑難貸款
- 特朗普稱鐵定實施全球關稅 加國喜
- 豪門女兒卷入艷照門,兒子遭綁架
- 突發!川普終止加國關稅談判立即生效
-
- 美債會成為被中國掐在手中的"軟肋"嗎?
- 白玉蘭獎紅毯生圖太精彩 無濾鏡暴露明星真實狀態
- 報告:對南亞裔的仇恨加國急劇上升
- TD:下半年加國住房市場將更加堅挺
- 沈星憶蔡瀾:死亡帶走他的人 卻帶不走留給世間的味道
- 大溫南亞裔社區勒索猖獗 省府出招
-
- 51歲萊溫斯基首度剖白禁忌之戀:一場權力不對等的青春
- 為什麼歐洲最好吃的中餐館總在紅燈區?
- 北溫省議員辦公室外發生爆炸事件
- 溫哥華街道改這名 居民改地址麻煩了
- 王健林沒想到 37歲王思聰 終於給他爭了口氣
- 大溫著名發廊 美發師都來自於日本
-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