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用低價榨幹“中國制造”最後一滴血
而我們越高頻次地使用拼多多,就有越多品牌(或商家)因為無法提供絕對的“低價”而消失。
03真的不考慮社會價值?
2018年拼多多上市之前,融資不順,大部分投資人無法理解拼多多五環外的故事,很多人一邊震驚於拼多多令人乍舌的增長數據,一邊質疑其數據造假。投過京東的著名消費投資人徐新曾說過,她看不懂拼多多。
在飽受質疑時,創始人黃崢的態度堅決,拼多多不需要講故事,“增長”才是硬道理。
理解一家公司最好的途徑就是理解創始人,黃崢用極致效率+極致增長為拼多多定下了日後所有故事的基調:這是一家對內對外都無意闡釋價值觀的公司,它信奉一種極致的功利主義。
鑒於拼多多的這種價值觀和整合效率,它必然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保持增長,這也是資本市場最容易理解的故事。而在占領全球之後,它也注定會開啟第三階段的增長:大概率會銷售自營產品以提升利潤,畢竟,它擁有海量用戶、海量的搜索行為以及豐富的第三方商品信息。
這些信息足矣幫助拼多多決定:如何為商品定價,如何抄襲平台上那些賣得好的商品的功能,或根據收入潛力或增長空間選擇進入哪些產品細分市場——對於這家熱衷“增長”的公司來說,高利潤幾乎是無法抵抗的誘惑。
它的觸角會漸漸伸向那些為其供貨的商家,利用自身的規模、價格和海量數據發起圍剿——就像亞馬遜在2010年收購競爭對手的網站diapers.com那樣,前者靠把自家的尿布賣出遠低於成本的價格,令對手陷入絕境——畢竟消滅一個對手付出的千萬美元對巨頭來說不算什麼。
即使我們眼下可以從拼多多的低價中受益,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也將面臨更低質量的產品和更少的選擇——當然,另一種論調會提醒我不要對消費者抱以過高期望,畢竟在經濟下行周期,中產的減少是“低價”需求增加的主要原因。
但即便如此,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拼多多的低價背後到底需要我們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我們是否願意接受這樣的代價?
這也是為什麼我用“拼多多越好,時代越糟糕”作為標題——拼多多簡直是福特哲學的逆轉版,福特付給工人足夠的工資,讓他們買得起自己制造的汽車,推動了中產的崛起,開啟了消費的繁榮和品牌的興盛。
拼多多在反其道而行之的:它通過掠奪性的定價、對內對外的極致效率以及平台的結構優勢也許無意之間在扼殺制造業、扼殺品牌、扼殺創新、扼殺就業,更不要提在這個模式下的環境污染和大量低廉物品導致的浪費。
雖然我內心十分期待拼多多能拿出補貼和更可持續發展的政策以建立一個良性的生態,但這無疑會犧牲它的短期增長。
歷史是一個不斷以時間淘洗的過程,洗淘掉壞的,留存住好的,商業組織亦然,為社會提供更多機會、更好的價值觀或更多樣的審美趣味的公司得以基業長青,只關注自身增長的公司注定速朽。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評論
發表評論
視頻
相關功能
加西網微信公眾平台
加西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