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用低價榨幹“中國制造”最後一滴血
很多成熟的產業帶已無力持續這場拼多多制造的極致內卷游戲,最近,一些源頭工廠已經轉移到了山東、河北,當這些地區也無力生產後,平台總會找到下一個勞動力成本更低的地區。
持續走低的利潤無法支撐生產鏈的升級進化、新品的研發和創新,以及需要忍受無法承受的工作強度,這不得不說是一種極端的異化。為了像成吉思汗一樣征服全球的消費者,拼多多正在用低價榨幹“中國制造”的最後一滴血。

2023年5月15日,青島某紡織品工廠(圖片來源:STR/AFP via Getty Images)
02扼殺品牌?
和其他平台相比,拼多多是“貨找人”的邏輯,更強調“貨”,“貨品”的下方對應著“價格”。
從品牌的角度出發,這無疑是一個非常糟糕的邏輯。因為品牌不能指望用戶不僅在搜索框中打出品類,還可以打出品牌(如洗發水+海飛絲)。大部分用戶在拼多多養成的習慣也不是搜索品牌,而是搜索品類,然後找到該品類下的最低價格。
那麼,所有品牌商家就需要爭奪搜索的結果是否能排到頂部——登上榜首的最好方法就是價格。換句話說,你只有兩個選擇,要麼低價,要麼犧牲銷售規模。於是應對這個根本矛盾的辦法很簡單:不需要做品牌,品牌在拼多多是毫無價值的。這也是為什麼直到現在拼多多仍然充斥著大量的白牌產品。
當然有一部分人會反駁說:經濟下行期,“低價”是人民的剛需,沃爾瑪就是“質價比”的成功案例,拼多多是新時代的沃爾瑪。
但請不要忘記,沃爾瑪作為線下零售商所提供的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價值是一個實體的貨架,貨架是品牌最重要的展示渠道之一,它增加了消費者看到品牌的機會。消費者在逛沃爾瑪時,有充足的時間在同一品類的貨架下,看到不同品牌的產品,這是一個很現實的購買場景,消費者被吸引、然後觸摸、對比價格,產生消費欲望,或記得一個品牌的產品和logo。(同樣是進軍海外、打出“一元店”的名創優品絕對是被資本市場低估的,我會後續再寫一篇文章更新這個觀點。)
以下為消費的購買漏斗模型(The AIDA model)
Attention:make the buyer aware of aproblem they have 注意:看到、受到吸引
Interest:the buyer becomes interested in solving their problem 興趣:用戶感興趣產品
Desire:the buyer becomes interested in your solution to their problem 欲望:用戶種草
Action:the buyer acquires your solution 行動:用戶購買
沃爾瑪並沒有企圖消滅品牌,而是通過實體貨架,提供給品牌(新品)展現的窗口,讓消費者購買到符合自己消費能力的“質價比”產品。而拼多多是將整個購買漏斗壓縮到一個你可能只看到幾分之一秒的資源位上:低價是其最顯眼的標識。
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拼多多始終需要再提供一個健康的商業生態,當淘寶、小紅書、抖音等都在努力通過更豐富的媒介形態和流量方案推動自身生態長出更多更優質的品牌時(不管結果好壞,這是平台很重要的價值)——只有拼多多在企圖“扼殺”品牌。
這注定是一個正在發生的事實:尤其那些希望擁有差異化產品和建立品牌的商家,寄望於拼多多幫你找到客戶、交付貨物?不要異想天開了,盡快逃離吧,拼多多也許才是你最大的敵人。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評論
發表評論
視頻
相關功能
加西網微信公眾平台
加西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