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3-02-07 | 來源: 程也讀書 | 有1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現在網絡發達、溝通便利,市面上流行著很多交友軟件,媒體平台,仿佛在手機上我們就可以看見一切。
但真實的世界,只有在放下手機之後,才能看見,不是嗎?
近年來微信用戶的不斷增加,讓它成為了我們常用的即時交流軟件。
微信的朋友圈也逐漸成為了,我們了解一個人的新窗口。
在朋友圈裡我們會及時分享生活,記錄美好瞬間。
但朋友圈並不是每個人都喜歡用的,它的受眾群體不是所有人,有部分人從來不玩朋友圈。
我的一位大學老師也曾說過:
“我是屬於第四種人:見過沒有社交軟件,人類還依然正常發展的人。”
老師年紀大了,對這些流行的交友軟件,並不感興趣,使用率很低,如非必要不會用的。
我采訪了一位從來沒有發過朋友圈的校友他說:
“我的生活只與自己有關,不必放在網上公之於眾,供他人品嘗,品頭論足,成為娛樂別人的小丑!
和我關系親近的人,自然知道我的近況,不必來朋友圈了解我。
和我關系一般的人,不必了解我的近況,我也沒有意願讓外人知道我的隱私。
我生活的很好,為什麼要發朋友圈去浪費時間?”
不可否認的是我們當中的一部分人並不喜歡把自己的真實生活暴露在社交媒體平台,更不喜歡把有關自己的信息和近況告訴他人。
在微信朋友圈流行之前,我們身邊就有人熱衷暴露自我的真實生活。
他們喜歡滔滔不絕的分享自己的事情,比如情感,家人,朋友,事件,實時近況等等。
仿佛做了這些事情,就能夠拉近和他人的距離,被別人感同身受支持理解同情,獲得其它的積極反饋。
可是事實真的如此嗎?
不是的。
沒有人關心在你身上發生了什麼!
這個世界上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大家只關心與自己有關的事情。
把自己的真實情感暴露在交友平台,時刻分享自己想表達的日常生活,我們本人可能覺得非常有趣,但這些在他人看來不過是一些無聊的事情,毫無意義。
‘人類的悲歡並不相通,我反而覺得他們吵鬧。’
魯迅先生的這句話很形象的表達出了來了,人們只關心自己。
雖然有時候他人會為了社會交往的需求、表現的對你的內容感興趣,感同身受,但從本質來說,其實每個人最關注的還是他自己。
短視頻的流行,各種社交軟件的沖擊,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裡,我們仿佛被放在聚光燈下的舞台上演繹我們精彩的人生,沉浸在網上虛構的鮮花掌聲當中。
但在虛構的網絡世界中獲得的那些,放在真實的生活裡,就如同泡沫一樣。
我們在網上產生的幻覺,讓我們迷失了自己真實的價值追求,很少去考慮更深層次的目標。
朋友圈的點贊和評論,好似獲得了他人的認可,這種積極的反饋,讓我們沉浸在贊美和支持中,並且更願意發朋友圈。
在《深度工作》一書上有這麼一段話
解釋了社交媒體異軍突起的部分原因:
“它創造出思維捷徑,
將
‘生產真正價值的艱苦工作’
與
‘輕易的獲得關注和認可’
廉價的聯系起來。”
現在很多人習慣用社交媒體軟件分享自己的生活,這種使用頻率很高。
你很難控制自己不去點開新的信息和通知。當我們在媒體平台很容易的獲得認可並產生愉悅的時候,就會為其上癮。
當你在媒體平台發布一條動態,有很多人給你點贊,評論的時候,你享受這種被他人認可的感覺。
為什麼呢?
這是因為你的大腦得到了積極正向的反饋,並且隨著每一次點贊數、評論數的積極正向反饋都能誘發腦內多巴胺的分泌,讓你樂此不疲沉浸其中。
於是你為了維持這種愉悅的狀態,不受控制的再次分享,漸漸的總能看到你在社交媒體上活躍的身影並且養成了習慣。
部分人群的確會對社交媒體使用上癮。
但也有這樣一部分群體,對社交媒體冷感,他們幾乎不發任何的狀態,對自己的個人信息和近況不言一詞。
他們為什麼會這樣做呢?
低調?
內向?
害怕麻煩?
討厭把真實的自己暴露在別人面前?
沒有安全感?
都不是的哦!
你見過哪個大老板天天在媒體平台活躍的?
通過觀察發現微信上從來不發朋友圈的人,十有八九是這三種人:
參考資料第一心理
一、情緒管理能力強的人
擁有良好的情緒管理能力,完全可以內部消化自己所產生的任何情感。
對於那些情緒管理能力差的人來說,他們只會內耗自己,精力全放在自我感受上,被情緒操控。
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有可能會引起他們的情緒波動。
在情緒低落時,他們無法完全內部消化,只能向外尋求幫助,把情緒消化或者轉移。
心理學中的‘焦點效應’告訴我們:
別人並不會真正的關注自己,在意自己,真正有效的方法只能是自渡!
別人無法做到與你感同身受,你只能靠自己拯救!
你的心事,秘密,痛苦,他人也無能為力。
二、邊界感清晰的人
對自己很滿意,完全接納自己,擁有一個全新的自我。
‘我很滿意我自己,我對我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認知清晰。’
這個是很難做到的。
大部分人基於對自己的了解,很難接受自己的缺點和不足,甚至會被周圍的聲音所影響不斷傷害自己,自我懷疑、自我否定,折磨自己,不肯放過自己好似並不完美的靈魂。
他們對自己的內在並不滿足,所以需要源源不斷地向外尋求幫助,需要從他人身上汲取力量,獲得認可,好似證明自己並不完美,需要打磨成美玉。
其實只有做真實的自己,把視線放在自己身上,我們才能夠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和看法。
邊界感不清晰的人是很痛苦的,他們無法認同自己,內心的滿足來源於他人的認可。
邊界感清晰的人,有獨立的思想,可以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緒。
他們會把自己和別人的情緒分開來看。
不會讓別人的情緒影響自己,也不會讓自己的情緒影響別人。
更不會將自己,代入到他人的情緒當中。
為什麼要做到邊界感清晰?
因為你要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
自己舒服,他人也舒服。
這世上沒有任何人,有義務和責任為你的情緒買單,哪怕是再親近的人也沒有那個義務和責任,一直幫你。
做一個邊界感強的人,滿足於當下與未來的自己,多向內求。
三、自我價值感強的人
肯定自身的價值,明白社交就是價值交換。
社交的本質是什麼?
利益交換,合作共贏。
我提供你需要的價值,你提供我需要的價值,大家彼此交換利益。
順便有效地拓寬自己的人脈圈層,獲得更加豐厚的資源。
同時,我們也要注意社交的效用原則,警惕無效社交,因為它占據了我們大量的時間,卻不會產生效用。
反而會讓我們忽略掉,那些真正需要我們維護的人脈。
若是無暇維護,那就是劣幣驅趕良幣,產生不進則退的局面。
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是有限的,社交行為不符合效用原則,那將毫無意義。
放下手機,你會發現朋友圈裡,那些我們自以為很受歡迎的點贊和評論,仿佛在某刻實現了自我價值,但那也只不過是一個無意義的數字而已,沒有任何意義,純屬浪費大量時間。
盡管微信可以為我們提供了解他人的新窗口,但是在使用的過程中,我們要避免無效社交。
畢竟能創造價值的還是真實的世界。
放下手機,你才能進入真實的世界,創造真實的價值。
漸漸的隨著年齡的增長,我也不愛發朋友圈了,只是覺得沒意思,沒必要,我過得如何和別人也沒有關系,我並不需要找存在感!’-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出現9個症狀 十有八九是惡性腫瘤(圖)
- 親述:15天簽證變成在加國生活15年
- 這一次,連央視也救不了,差評如潮、千篇一律被"高估"的張譯
- 刪光100個理財群後,靠"不看盤"策略跑贏90%投資者
-
- 溫哥華資深地產經紀 工作誠信認真
- 剛剛法庭獲准她收購TheBay3份租約
- 國外捐款$15億 國內欠薪 浙江女首富栽了
- 寧靜回應"牽手門",替章子怡扳回一局
- 馬英九已經暗示 國共好日子不會太長了
- 省府新措施 將危險居民趕出福利屋
-
- 加男被"ICE警"拘留死亡 媒體炸鍋
- 參議院通過這重大法案 原住民警告
- 51歲萊溫斯基首度剖白禁忌之戀:一場權力不對等的青春
- 北溫省議員辦公室外發生爆炸事件
- 白玉蘭獎紅毯生圖太精彩 無濾鏡暴露明星真實狀態
- 王思聰日本豪宅首曝光 養貓頭鷹 客廳豪華
-
- 溫哥華牙醫診所 經驗豐富服務全面
- 伊朗痛定思痛 急訂中國殲10C戰機
- 她24歲才知道 媽媽是HIV攜帶者 一把心酸淚
- 太陽報:特裡皮爾5月曾與成人女星約會,同赴夜店至凌晨三點
- "7月大災難"預言瘋傳 日本飯店訂房退光
- Windows電腦用戶流失4億 原因曝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