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難題 為何父母覺得我虧欠他們
中國的俗話經常說 " 養兒防老 ",意思是父母養育子女以防自己老年無依無靠。
" 孩子的一切都是父母給予的,將來長大也必須報答父母養育之恩。"自古以來,中國一代一代人都是秉持著這個觀念生活。
人人都期待暮年有人依靠,但這個依靠怎麼形成的呢?孩子與父母的關系靠 " 養育 " 換取 " 養老 " 真的靠譜嗎?
一、中國人的 " 養兒防老 " 觀念
近幾年 " 就地過年 " 的號召,雖阻斷了很多人的回鄉路,但也使多少人暗自慶幸 " 躲過一劫 "。
這一劫,不僅是被催婚,被催育,還有一劫是:不知如何與父母相處。
在我們的文化傳統中,父母是被稱頌的對象,兒女是被教導 " 孝順、感恩 " 的對象。
可是,感恩和孝順都不是靠教育可以實現的,感恩來自內心深處愛的能力發展,孝順來自父母子女之間建立起安全信任的依戀關系。
這些都是建立在有能力愛與尊重子女的基礎之上,而我們傳統上的養兒防老觀念,可能會越來越成為阻礙兩代人建立愛的關系的因素。
說是阻礙,並不是說養兒不能防老,而是說如果父母養孩子的目標是為了防老,而不是為了培養孩子成為他自己。

圖 /《天道》
這樣一個將孩子物化、工具化的期待,很可能使父母難以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孩子在發展過程中也會積累大量憤怒、悲傷、無助、羞愧等等情緒,在發展受限的同時,也會在情感中難以與父母之間建立平和溫暖的關系。
在農耕文化之下,父母占有土地和農具,子女的確是依附於父母而生存,父母只要手中擁有土地," 養兒防老 " 是很容易實現的。
現代人越來越擺脫了土地的束縛,兩代人之間物質的牽絆越來越少,能維系聯結的,越來越趨向於情感。
這對於生於八十年代以前的父母來說,非常不易。
這一代父母的父輩,大多生活於物質極度匱乏的年代,生存上的恐懼使他們對物質擁有強烈的依賴,而並不能信任情感的價值。
他們對兒女的 " 愛 " 大多是物質上盡量給予,情感上無法避免吝嗇。因為他們自己內心的情感積累,實際上也非常稀薄,能給予孩子的情感非常有限。
這一代孩子成長為父母後,就會遇上非常沖突的情感體驗:
對上,自己父母養育自己的方式就是情感匱乏,他們並沒有多少能力給予情感;
對下,兒女早已擺脫了物質匱乏,他們更多的需要是情感中的滿足、人格中的尊重、自我獨立的支持等等。
所以這一代父母,再簡單地秉持 " 養兒防老 " 觀念,是很難再與自己的兒女保持情感上的親密的。
二、" 養兒防老 " 觀念下的父母和孩子
" 養兒防老 ",當孩子被工具化對待後,他們的人格健康成長會遇上阻力。當父母期待養兒防老時,難免會把子女朝向 " 最有用,利益最大化 " 的方向去培養。
買學區房,讀名校,上各種培訓班,父母對子女的投入可謂是嘔心瀝血,可子女未必領情。
在孩子的內心,他感受到的可能就是自己成為滿足父母自戀的工具,他並不為自己獲得的成績開心,相反,他可能為自己失去了游戲童年而悲傷。
大家正在圍觀
評論
發表評論
相關功能
加西網微信公眾平台
加西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