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1-10-13 | 來源: 桑宜川 | 字體: 小 中 大
孫中山的元配夫人和如夫人 文/桑宜川 近日來,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的紀念活動在世界各地展開,筆者與加拿大中華郵幣學會同仁一道,群策群力,假溫哥華唐人街上的聯合出版公司(三聯書店)二樓大廳,也舉辦了一個歷史圖片實物展覽。展品皆由同仁提供,布滿整個大廳,琳琅滿目,其中不少是難得一見的孤品,具有極為厚重的歷史韻味,以期再現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生涯。 開幕以後,參觀者絡繹不絕,紛紛表示許多史料從未見過,大飽眼福,多有佳評。面對這一盛況,除了欣慰,筆者心中仍有一個心結縈繞,揮之不去,除了展示孫中山先生開創現代中國的歷史故事,是否也應該再現先生作為偉人的另一面,即他的家庭生活,籍以豐富他的偉人形象?中國歷代修書寫傳皆有“為尊者諱”一說,意思是對於德高望重的先賢長者,應多贊揚其光彩偉岸的一面,盡量略去其瑣碎的家庭隱私。但如此,偉人的形象豈不單薄?世人皆有情感,皆有家庭生活,其中有血有肉的故事才是最為真實的,偉人與俗人,概莫例外。[題首圖:情同手足的孫中山元配夫人盧慕貞(右)與如夫人陳粹芬(左)合影] 無情未必真豪傑 ——革命先行者的家庭 泱泱華夏,歷代偉人與平民都有血肉之軀,又孰無傳宗接代之欲?清末民初時期,受西學東漸之影響,一夫一妻制始入中國,然漸成習俗,卻是1929年南京民國政府頒行“民法”之後的情形。在此之前,延續幾千年的律文與習俗均未排除“蓄妾”之教化。閩粵一帶風俗向來亦有“妾侍”及“平妻”之說,其它各省類似,相沿成襲,似毋庸諱避,因此孫中山先生的故事說開了也就無可厚非,反而更加豐富了偉人的光輝形象。(下圖:孫中山全家福,前排中坐者元配夫人盧慕貞,後排左起長女孫娫、长租欏K啤⑷綬蛉順麓夥搖⒋聞鑀瘢 如今,世人看到的,說起的都是孫中山先生對現代中國做出的歷史貢獻,殊不知他的偉岸身軀之後曾經有過二位恬淡溫厚,深明大義,甘願犧牲自我,輔助先生成就民族大業的盧夫人與如夫人,她們直到人生晚年仍然苦守著曾為國父之妻的名份,為孫中山留守在家鄉的父母及家族老人們盡孝,而後送終,表達了她們對“夫君”終身不渝的深厚情意。在儒家傳統中,她們就是現代中國女人的楷模,爍爍生輝,光耀日月,令人肅然起敬。 這兩位普通的中國女性曾伴隨孫中山先生近三十年,她們的人生故事,猶如杜鵑啼血,可歌可泣。應該說,沒有這兩位夫人先後的家庭影響與助力,就沒有孫中山後來成就的民族大業,僅此一點,便值得大寫她們,載入史冊。只可惜,她們的人生故事至今還被塵封著,鮮為人知。因此,為了還原歷史,我們在展覽中用歷史圖片再現孫中山先生的家庭,同時輯錄成文字,以期更多的讀者分享,共同緬懷與敬仰這位偉大的革命前行者。 相夫教子——元配夫人盧慕貞 回望歷史,孫中山先生有過三位中國夫人,一位日本夫人。辛亥革命以前,他曾有過三次淒美的婚姻。第一次婚姻乃是傳統因緣,在父兄之命,八字之合下完婚的。孫中山當新郎拜天地之時,年僅19歲。新娘是僅小他一歲的盧慕貞女士(1867-1952年)。孫中山先生膝下共有一子二女,長女孫娫、长租欏K啤⒋聞鑀瘢暈秸昱克#ㄏ巒跡涸浞蛉寺秸昱浚 孫中山先生的故事說來話長,他的祖上家境其實並不富裕。他於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廣東香山縣的翠亨村,乳名帝象,入學時取名孫文,青年時代投身革命運動,即被清政府通緝,通緝令上的名字為“孫汶”,中山是他1897年流亡日本,投宿東京一家旅館時化名中山樵,隨後革命黨人便稱他為中山,孫中山的家庭從他爺爺孫敬賢時起就失去了土地,家道中落,父親孫達成先生在澳門一家鞋店當學徒,32歲才與家鄉的楊勝輝先生之女結婚,婚後先後生下了孫眉、孫妙茜、孫中山、孫秋綺兄妹四人。 宋慶齡在回憶錄裡記述了少年孫中山因家裡貧窮,“到15歲才有鞋子穿。”確為信史,在孫中山剛滿5歲時,他的長兄孫眉只身遠渡重洋,去檀香山當傭工,不期後來有了造化,在水一方發達起來了。彼時的中國社會,物質生活匱乏,各地皆然,是今天終日玩手機看抖音的少年兒童難以想象的。(下圖:元配夫人盧慕貞女士) 1883年秋,孫中山17歲那那一年,因在故鄉毀壞北極殿裡的神像,父母面對鄉親的眾怒,擔驚受怕,為息事寧人,萬般無奈之下只好把兒子送往香港讀書,後又投靠檀香山的長兄孫眉,可孫中山不滿大哥的嚴厲斥責和管束,竟然負氣不辭而別,於1885年4月,回到了故鄉翠亨村。當時,愛弟心切的孫眉看到弟弟性格倔強,實在難以管教,思來想去,想到婚姻是羈絆弟弟的一種良策。於是,他匯了一筆錢回家,除了供弟弟讀書之外,希望父母盡快為弟弟成婚,使其安於家庭生活,免得再因年輕氣盛而惹出難以收拾的麻煩,讓父母在鄉裡眾人面前受辱。 孫眉的提議促使父母迅速為孫中山物色對象,母親楊太夫人恰巧有一姐妹嫁在香山縣上恭都外塋鄉,今屬珠海市金鼎區外沙鄉,她認為同鄉盧耀顯之女盧慕貞與孫中山很相配,從雙方的家世、年齡、經濟狀況等看,算得上門當戶對,便極力撮合這樁婚姻。其父盧耀顯承先祖業讀書,後漂洋過海到檀香山謀生,與孫眉同為檀香山華僑,盧耀顯雖經商而致家境漸富,卻很早因病而逝,家境又漸轉衰,盧慕貞是盧耀顯的長女,雖然她家與孫中山家之間相隔只有幾裡路,但在這以前盧、孫兩家素無往來。那時,年輕人結合全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盧慕貞與孫中山根本無緣相見。 對於孫中山來說,他有志於從事反清革命,生活勢必飄忽不定,所以起先並不願結婚。再加上他少年時就到檀香山,深受西方婚姻自由思想的影響,對封建禮教一向深惡痛絕,他的想法與父母的傳統習俗大相徑庭。在那個講究“郎才女貌”的時代,孫中山一表人才,所受的西洋教育更是盧慕貞無法相比。盧慕貞自幼纏足,是一位性格內向的舊式女子。然而,由於孫中山一向敬重父母,同時他也沒有把婚姻視為像反清革命那麼重大,所以,他當時在婚姻問題上隨波逐流,沒有再次違抗父母和兄長之命。 1885年5月26日,19歲的盧慕貞在與年方20歲的孫中山定親後,不久就結婚了。當時孫家已相當富裕,婚禮辦得相當熱鬧。結婚地點在孫家老宅左邊的一間新建平房裡,按當地的風俗,在家中正廳立了字架,立字為德明(按:幼名帝象,字德明,號日新),兩旁對聯為“長發其祥,五世其昌”,特別醒目,給賀喜的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圖:孫中山與長女孫娫、绰劗髓P窈嫌埃 孫中山的元配夫人盧慕貞是一位生長在鄉間的舊式婦女,自幼喪父,性情沉靜而內秀,平時相夫教子,操持家務,賢勞備至,客觀上起到了協助先生革命大業的作用,然畢竟婦道人家,力有不逮。而中山先生幾乎視革命如生命,盡管他度量寬宏,與人為善,但此原則,決不放棄。二人婚後,生育一男二女,感情不錯。然而,中山先生長期在外求學與奔走革命,與盧夫人離別時多,團聚時少;尤其在思想行為方面,不免是各行其是,甚或貌合神離。就在那重要的關鍵時刻,一位頗具“英雄氣概”的革命女性,走入志同道合的中山先生的感情世界,她就是後來被人遺忘,曾參與辛亥革命行動的奇女子陳粹芬女士。 孫中山先生一生究竟娶了幾個女人?在他公開的傳記中,只承認兩位,一位是盧夫人(盧慕貞)、一位是宋夫人(宋慶齡)。其實孫中山還有一位如夫人(舊時稱姨太太或妾)陳粹芬女士,在孫中山家的族譜裡有詳細的介紹。《翠亨孫氏達成祖家譜》關於孫中山的有關情況中有這樣的文字:“元配盧慕貞(1885年結婚,1915年離婚)享壽八十六歲,側室陳粹芬(1891年開始與孫中山同居,1912年秋離開孫中山)享壽八十九歲,妣宋慶齡(1915年22歲的宋與49歲的孫中山結婚)享壽八十九歲。”由此可見,盧慕貞女士有過20多年的婚姻,如夫人陳粹芬女士有過近14年的同居生活,如今謂之“事實婚姻”,與孫中山的情誼不可謂不深厚。 難怪孫氏晚輩對於孫中山的三位夫人都視為祖母。據孫中山先生的後人孫必達先生說,孫家人都昵稱陳粹芬為“南洋婆”,盧慕貞因後來居住澳門,故被昵稱為“澳門婆”,至於宋慶齡則被稱為“上海婆”。也有孫家晚輩稱盧慕貞為“婆婆”,稱陳粹芬為“二婆”,孫中山兒子孫科也隨家裡的小孩稱陳粹芬為“二婆”,至於宋慶齡,因為後來的名份特殊,就不再按順序被稱為“三婆”,孫家子弟與她見面時,喜歡用英文稱呼她為“Grandma”。其實,辛亥革命前,孫中山避難日本期間還有一位日籍夫人大月熏,孫氏家族的家譜中沒有任何記載,似可理解其中的深意,非為疏漏,只為春秋。 櫻花之戀----東瀛夫人大月熏 1898年間,受到清廷通緝,孫中山避難東瀛,在橫濱唐人街上偶然邂逅了一位美麗的日本少女,她的名字叫大月熏。她用甜美的笑容打動了孫中山的心。相識二年之後,1901年孫中山正式向大月熏的父親提出要求,希望答應把她的女兒嫁給他。彼時,大月熏才14歲,正值豆蔻年華,其父生氣地拒絕了,因為大月熏還太年輕,而當時孫中山已經36歲了。後來的故事是女家始終不肯,孫中山便直接向這位女孩求婚,沒想到竟然贏得芳心,不久兩人就在橫濱舉行了簡單的婚禮。 婚後不久,孫中山獨自前往東南亞及美國。他曾於1905年回到日本看望妻子,1906年他們的女兒出生,取名宮川富美子。但孫中山沒有見過女兒,在她出生之前因事離開,從此再也沒有回來。作為一個女人,丈夫終年不見人影,大月熏的生活可謂淒涼之極,孤苦心情可想而知,後來迫於生計,不得已改嫁兩次,但仍保持與孫中山書信往來。她於1970年去世,享年82歲。 當年,孫中山的日本女兒宮川富美子出生後不久,妻子大月熏無力撫育,只好送給另一個生活優裕的家庭收養,宮川富美子就這樣長大成人,過著平凡的日子,夫君大澤吉次先生乃仁義之人,夫妻恩愛,相敬如賓。如今他們已是耄耋老人,近年來常到中國廣州,上海,北京,台北尋根,參觀父親孫中山曾經生活過的舊居與紀念館。 革命鴛鴦——如夫人陳粹芬 中國歷史上的“如夫人”曾是女子稱謂,如今已經式微。《左傳· 僖公十七年》曾有文字記載:“齊侯好內,多內寵,內嬖如夫人者六人。” 如夫人就是“如同夫人”,而非明媒正娶的夫人。舊時的如夫人乃是地位比較高的“妾”。因此“如夫人”也是對妾比較含蓄的稱呼。如果元配早逝,老爺(丈夫)再娶時或可將如夫人扶正,讓其做有名份的太太,乃是幾千年相沿成襲的中國社會習俗。 本文中的如夫人即是陳粹芬女士(1873年-1960年),原名香菱,又名瑞芬,孫家人稱“四姑”。在“孫家族譜”又被稱為“孫文之妾”。坊間雅稱為孫中山的側室。她出生於香港,祖籍福建同安,於1892年左右開始陪伴孫中山,曾隨其流亡日本,並曾參與歷次起義的組織准備工作。後因患肺病,返回香港療養。中華民國成立後,入住澳門孫家,與孫中山原配盧慕貞夫人情同姐妹。後來往於廣州、河南、香港等地。1949年後,因為宋慶齡的緣故,陳粹芬移居香港,1960年與世長辭,享年88歲。1980年墳墓由孫幹遷移到翠亨村孫家祖墳地。近年來,在海內外播放的電視連續劇《辛亥革命》家喻戶曉。其中的“阿芬”原型就是孫中山的如夫人陳粹芬女士。 據史料記載,光緒十八年(1892年),她經陳少白介紹認識孫中山。出於對孫中山的崇拜,自願追隨孫中山奔走革命,照顧孫中山的起居飲食,身兼護士與衛士,無怨無悔地與孫中山共同生活了近20年,幾乎每天過著流離轉徙、擔驚受怕的日子。作為一個清末的舊式女人,該享的福都沒享到,該受的罪都受到了,真是難為她了。 辛亥武昌起義前,孫中山蟄居日本橫濱和南洋等地,陳粹芬對外均以妻子的名份掩護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在橫濱,她與孫中山的住家也就是民主革命活動的據點,凡前來與孫中山商談革命工作的人,包括黃興、胡漢民、廖仲愷、蔣介石、汪精衛、於右任、戴季陶、馮自由等,都聽從她的安排,照顧大家的生活,幾乎無微不至。從燒飯做菜到洗衣服和襪子等一切粗活兒,任勞任怨,樣樣都做,被稱之為“四姑”,使那群為獻身革命而離鄉背井的亡命客,大有“賓至如歸”的親切感;自然無形中也增加了同志們對黨魁孫中山的向心力。 辛亥革命前夜的許多重要歷史人物都與她有過交集,彼此不僅十分熟悉,而且在許多重大事件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惠州起義(1900年)前秘密運輸軍火武器,聯絡接洽、傳遞情報,也幾乎都由她代表孫中山經辦。因此可以說,她就是孫中山的“代言人”。光緒三十三年孫中山先後策劃4次武裝起義,她都隨侍孫中山左右,形影不離。說她是孫中山的紅顏知己,應是受之無愧的嘉言。(上圖:如夫人陳粹芬女士晚年留影) 自1911年民國建立後,因為宋慶齡進入了孫中山的生活,如夫人陳粹芬功成而退,於民國3年(1914年)遠走高飛,只身赴馬來阿皮亞能定居,甫久,抱養一位蘇姓華僑的女孩,歡度余年。九一八事變後,應孫科之請返回香港定居,後又遷住廣州。民國25年蔣介石南下廣州時,特地修書慰問請安,並饋贈10萬大洋供其養老。(下圖:前排中坐者,如夫人陳粹芬晚年與女兒女婿和孫輩合影) 1937年抗戰爆發後,陳粹芬參加過廣州的抗日救亡宣傳。民國38年(1949年),偕女兒一家重返香港。孫氏族人對她視如家人,並載入孫姓族譜,永以為志。這讓筆者不由得想起了梁啟超的元配夫人李蕙仙與如夫人王桂荃的故事,何其相似!在今天的北京香山植物園的上坡地中央,群山環抱,坐落著梁氏家族墓園,梁啟超與元配夫人李蕙仙的墓穴並排於最上方階梯,如夫人王桂荃的墓穴低半格,禮遇周到,子女的墓穴依次往下排列,年齡長幼為序,是最具儒家人文傳統的墓葬群落。孫氏家族的族譜,無出其右,有異曲同工之妙。對待家族的入嫁入贅配偶給予恰當的記載,實在是大德大義的彰顯。 辛亥革命前的如夫人陳粹芬是一位身材適中,面目秀麗,能耐勞苦,頗具賢德。惟與當時的一般婦女相似的是沒進過學堂,甚或有人說她不識字,但她當年對辛亥革命乃至對現代中國的歷史貢獻,如今已得到學界的廣泛認同。孫中山先生於英倫蒙難後,脫險東歸時,業師康德黎博士特贈一只大如小蟹的金質懷表,金蓋面刻有其英文名字Mr. Sun並系有金鏈一條。此乃辛亥革命史上的“傳世之寶”,後藏於如夫人陳粹芬手中,當系中山先生饋贈。從這件難得的信物中,可略窺這對“革命鴛鴦”曾是何等的恩愛,彼此感情顯然已達相當程度。(上圖:孫中山遺留給如夫人陳粹芬的懷表與戒子) 相傳她於1892年8月12日在香港認識中山先生的,這對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侶墜人愛河後,不久即相偕奔走革命。1893年春,28歲的孫中山以醫生的資格在澳門行醫,因醫術高明,善待病患,求診者甚多,致遭葡籍醫生排擠,被迫遷至廣州,改名為“東西藥局”。當年孫中山攜22歲的如夫人陳粹芬同到澳門,陳氏陪伺左右,孫中山先生亡命海外,奔走革命,兩人不離不棄,足見情誼至重,有如斯者。 如夫人陳粹芬雖非出自書香門第,但她甚知人情世故,秉性樸實敦厚,待人和藹親切。這是與其共事過的人共同的感覺。宣統年間,曾患當時認為非常嚴重的肺病,乃回香港療養,居住“堅道”,由尹文楷醫師醫理。民國元年後,返回澳門,居於孫眉公(德彰)之大屋“風順堂”四號。 民國肇建,孫中山先生居首功。曾經陪伴先生出生入死,竭力奉獻的她,卻功成而退,一無所獲。她既從來不提“當年之勇”,更不炫耀自己特殊的身世。她的生活很儉樸,留的是民初女學生發式,即所謂“清湯掛面頭”,從不燙發,她具有如此的胸襟與風范,真可以說集中國婦女賢德於一身,亦無愧為中國革命史上的一位奇女子。1960年秋,因年邁體弱多病,她與世長辭,享年88歲,葬於香港九龍荃灣華人永遠墳場。 十九世紀末,如夫人陳粹芬追隨孫中山先生,前後有14年余,扮演了多重角色,對辛亥革命的貢獻是多方面的。然而,因她沒有正式的夫妻名份,以及傳統觀念(為尊者諱)等政治禁忌,她竟成為“被人遺忘的革命女性”。就事論事,現代中國的史書,愧欠她太多,是很不公平的,或許此論對於某些“衛道士”來說頗不以為然,但筆者則認為史貴求“真”。如今辛亥革命已經過去百年,近代中國革命史中沒有她的位置,任其空白,不能說不是嚴重的疏漏,該是還原歷史真相的時候了,寄望於今後出現治學嚴謹,有歷史擔當的史家補上孫中山研究中被歷史塵封的史實。 2016年11月16日修訂於加拿大溫哥華 圖片:來源網絡及作者 桑宜川 ——
加拿大華裔歷史文化學者,加拿大楓葉出版社社長。四川師范大學外語系七七級畢業,曾在原成都科技大學外語系及四川大學外語學院教書多年,後赴澳大利亞留學。移民加拿大後,以治學為生,研究興趣廣泛,涉及語言學,翻譯學,釋義學,哲學,邏輯學,符號學,人類學,歷史學,世界文明史諸領域。中英文著述豐富,撰寫有歷史文化散文逾600篇。現為北美多家華文報刊專欄作家。近年來與國內及港台數所大學開展學術交流,常回國講課,並受聘為客座教授。
【版權聲明】圖文及視聽資料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為傳播而發,如有侵權請聯系後台,會第一時間處理,文中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1996年孫中山兒媳在上海病逝,遺體被運到美國
- 蔣介石暗中超鄙視孫中山的唯一兒子
- 孫中山曾預言:若定都新疆伊犁,可成亞洲霸主!
- 這2商家首批簽署食品雜貨行為准則
- 再見!溫哥華市中心香格裡拉酒店
-
- 兩加國餐館榮登全球最佳披薩榜單
- 真正毀掉大腦的不是"玩手機" 而是……
- 溫哥華資深貸款專家 解決貸款需求
- 傲嬌!曾天天見的她們榮獲加國勳章
- 密鑰四次延期,哪吒2終下映!哪吒、敖丙在影院揮手告別,最終票房揭曉→
- 四川涼山上空現奇觀 目擊者:生平從沒見過
-
- 鹿晗關曉彤八年感情成猜謎,挺唏噓的
- 一個普通人,為何如此潦草過完一生?
- 親述:15天簽證變成在加國生活15年
- 美以威脅暗殺哈梅內伊 伊朗向聯合國抗議
- 溫哥華女子被誤判死亡 養老金被停
- 蘭裡地產專家 多年蘭裡地產經驗
-
- 爆川普擬訪中組豪華經貿團 傳北京這3重大讓步
- 卡尼承諾國慶前做重大改革 兌現否
- 真有癌症體質?來看看你是不是癌症偏愛之人
- 央視前主持人水均益,亮出身份證辟謠"移民國外"
- 伊朗痛定思痛 急訂中國殲10C戰機
- 加國政府國慶前認慫 民眾紛紛怒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