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努乌梁海,17万平方公里土地说没就没了
坦诚说,这些规定表面上对中俄双方对等,实际上却使俄国商人获得了单方面的优势。
进入唐努乌梁海地区的俄国商人,经常采取欺诈手段进行不公平交易。
他们先以赊账的方式向当地牧民出借货物,约定用牲畜偿还,但故意拖延结算。几年后,他们会突然要求牧民偿还数倍于原货值的成年牲畜,并借助当地首领施压,迫使牧民交出大量牛羊。
除此之外,他们还无视条约限制,擅自在唐努乌梁海设立商站。截至60年代末,当地已有16处俄国商站。清廷多次禁止未果,最终在俄方压力下被迫允许俄商修建“临时货栈”。
于是,这些俄国商人借此大兴土木,建成了集贸易、畜牧和农业等功能于一体的庄园式据点。
这些商站占据了大量优质牧场和耕地,有些甚至拥有整片河谷和山岭。另外,还有一些俄国人在当地非法开采金矿,手段粗暴,严重破坏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和环境。
对此,沙俄官员明茨洛夫曾记载,这些原本出身普通农民的俄国商人,已成为了“辽阔土地的主人”,地产规模甚至“令欧洲某些公爵感到嫉妒”。

20世纪初的唐努乌梁海
1907年,被称为“俄国掠夺政策传导者”的恰基罗夫上尉出任乌辛斯克边务官,积极组织向唐努乌梁海中部大规模移民。
资料显示,在1905年之前的几十年里,俄国在当地共建立68个居民点,在1906—1911年间更是新增了98个。截至1911年清朝灭亡时,俄国在唐努乌梁海已拥有商企、矿点80多处,居民点166个,移民人数达到5000人。
为了方便管控,沙俄政府不仅在当地非法设立行政管理机构,还派遣官员、法官、教士等进入该地,在移民区修建学校、教堂,以达到“鸠占鹊巢”的目的。清廷虽然进行过外交交涉和抵制,但未能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组织。
武昌起义爆发后,沙俄进一步加紧了吞并唐努乌梁海的武装行动。随后,沙俄政府组织大规模移民。根据1918年该地区俄国居民点的户口调查:
唐努乌梁海的俄国居民点,约7/8是1905年以后建立的,而且有半数以上是在1911年以后建立起来的。
1911年以后,当地的俄国移民居民点总数已达340个,男女两性居民总数已达11958人,1911年以后建立的俄国移民村庄达174个,占移民村庄数的51.2%。

老照片中的唐努乌梁海
4
唐努乌梁海被苏军占领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评论
发表评论
视频
相关功能
加西网微信公众平台
加西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