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餓垮中國?中國糧食自給自足率全球第三
成吉鹿:中國的糧食安全問題
中國歷史上承平久了,人口過多,造成糧食不足; 社會動亂,兵荒馬亂,使人口銳減之後,糧食、人口又趨於平衡。 依照馬爾薩斯(Malthus)的人口理論,一治一亂,朝代更迭,屢試不爽。 近代中國在1942年發生河南大饑餓死災民200萬人,即使在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當時的人口增長率超過2%,人口激增,再次糧食不足,在1958-1962 發生的三年大饑荒餓死災民2000萬人。 饑荒幾乎是中國揮之不去的傷痛記憶。
面對貧窮饑饉,1978年中國啟動經濟改革開放,希望提高經濟生產。 1979年提出一胎化政策,強制執行節育,希望扼制人口增加。 雙管政策的成功,漸漸把中國帶進豐衣足食的境地,擺脫了貧窮饑饉。 但是1995年美國著名的環境學者萊斯特·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了《誰來養活中國》一書,認為中國僅擁有全球約7%的貧瘠耕地,卻要養活全球約25%的人口。 布朗提出警告,中國可能無法自給自足,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糧食進口國,對世界糧食市場造成巨大壓力,將是世界的災難。 所以中國的糧食問題不但是中國人關心的議題,也是西方人渺視中國的惡意憂慮。
中國人口眾多,耕地不足,灌溉缺水,糧食不足,依賴進口,永遠是中國的短板; 西方的智庫學者不時會沾沾自喜的提出,即使中國是工業大國,以糧食作為武器就可以餓垮中國的理論。

想不到最近加拿大數字媒體公司“視覺資本”(Visual Capitalist),根據《自然·食品》期刊的最新研究數據制作出來的報告,“世界上糧食自給率最高的50個國家”。 報告把食物分成7類:水果、蔬菜、豆類、澱粉、肉類、魚類和乳制品,每一類都以各國供應量的百分比來顯示,100%就是自給自足,大於100%就是有剩余可供出口,小於100%就是不夠吃需要進口。 依此算法,中國水果 153%、蔬菜316%、豆類108%、澱粉179%、肉類301%、魚類154%、乳制品29%,中國有6類糧食供應過剩,糧食自給自足率名列全球第三。
糧食自給率最高的前50個國家,除了中國、俄羅斯,沒有一個G7發達國家,讓人驚訝。 原來《自然·食品》期刊提供的數據只是根據各國各類糧食的最終供應量來比較,沒有深究支撐糧食最終供應量背後所需要的進口額度、肥料生產、運輸條件、倉儲設備及農業科技,僅憑最終供應量不能論斷一個國家的糧食狀況。
盡管中國糧食產量連年創新高,中國每年仍然進口大量糧食。 在2024年進口大豆130億美元、玉米80億美元、小麥35億美元、稻米20億美元、高粱10億美元。 如果包括肉類、水產品、油料、豆類、蔬果等,美國農業部估計中國進口糧食總值達到1400億美元,顯示中國糧食的供應量仍然依賴進口支撐。
評估國家糧食狀況的完整架構,必須考慮以下的項目——
農業產量:這是最直接糧食的指標。
肥料自給率:這是影響農業產量的基礎。
畜牧產量:這是最直接肉、魚、蛋、奶的指標。
飼料的自給率:這是影響畜牧產量的基礎。
農業用水:灌溉水源及渠道系統。
農業能源:農業機械及糧食運輸儲存所需的能源。
土地資源:維護耕地面積,防止其它產業侵占耕地。
土壤質量:防止土壤汚染、品質退化及沙漠化。
農民勞動力:人口高齡化與城鎮化可能削弱農業勞動力。
糧食儲備:糧食安全的倉儲量,以及存糧損耗。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評論
發表評論
視頻
相關功能
加西網微信公眾平台
加西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