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餓垮中國?中國糧食自給自足率全球第三
農業科技:品種改良、基因改造、病蟲防治。
2024年中國農業產量巨大,稻麥谷物主糧保持在98%、各種食油60%,依賴進口。
肥料自給率很高,氮肥磷肥除了自給自足,還有出口,復合肥料自給率97%。 唯有鉀肥自給率58%,依賴加拿大、白俄羅斯、俄羅斯進口。
牧業產量,牛肉自給率73%,進口補充27%; 豬肉、家禽、羊肉等自給率90%。
飼料的自給率很低,雜糧谷物20%,嚴重依賴進口; 大豆15%,高度依賴進口。
農業用水的灌溉水利建設發達,中國的耕地灌溉率為 51%,遠高於全球平均水平19%,使中國成為世界第一灌溉大國。 農業能源也沒有問題。
中國規定的耕地保有量底線是18.65億畝,其中永久基本農田15.46億畝必須用於糧食生產,不得轉為非農用途,目標是穩固谷物底線自給率95%,這是保障土地資源與糧食安全的戰略基礎。
中國40%的耕地存在不同程度退化,保護耕地的策略包括: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防止過度墾殖,減少使用化肥、增加堆肥有機肥,防止耕地酸化、鹽鹼化、重金屬污染,並修復耕地。 2022年開始實施全國土壤普查,了解全國的耕地狀況,保障土壤質量。
中國人口眾多,耕地有限,人均耕地面積僅有1.36畝,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40%,所以人口高齡化與城鎮化都不影響農民勞動力。
中國的糧食安全倉儲量規模極為龐大,具備應對重大糧食危機的能力。 全球各國平均糧食儲備量約可支撐 2~3個月,富裕國家達到6個月,中國的糧食安全儲備體系完整,在極端情況下可以支撐一年基本糧食供應,貫徹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策略。 中國的儲糧技術,包括低溫儲存、空調儲藏、智能監控等,處於世界較先進水平。 但是中國仍面臨糧食損耗與浪費過多的問題,尤其在運輸、加工、餐廳浪費與鋪張消費等環節,有待改善。
中國的農業科技,在品種改良、基因改造、病蟲防治等都處於全球第一方陣。 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開發的雜交稻米比正常產量增加30%,中國擁有約2億畝荒廢的鹽鹼地,具備種植鹽鹼稻米的潛力,開拓以後,足以供應約8,000萬人的需求。
糧食安全是一個錯綜復雜的問題,不是僅憑加拿大一家大數字媒體公司“視覺資本”以7種糧食的供應百分比,把中國列為世界第三,可以概括。 中國在谷物生產、肥料生產、農業灌溉、農民勞動力、糧食儲備、農業科技處於先進有利的地位。 但是畜牧生產、飼料供應、耕地面積、土壤質量、人口過多、餐飲浪費等條件都處於劣勢地位。 中國仍然是世界最大的糧食進口國,西方智庫提出以糧食作為武器就可以餓垮中國的理論,不可小覷。 中國的糧食安全絕非高枕無憂,仍須積極努力。
*作者為自由撰稿人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評論
發表評論
視頻
相關功能
加西網微信公眾平台
加西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