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9-05 | 來源: 果殼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如果你聽到一個人說話就莫名其妙地煩躁,與 Ta 相處的時候總會有一種難以名狀的憤怒和反感的情緒,這可能是一種創傷後的應激反應。
這種反應導致你不能去想或看到 Ta,甚至一聽到 Ta 的聲音就會覺得憋悶、反胃,心率加快、血壓升高、情緒起伏甚至難以入眠——這已經是“生理性厭惡”。
如果你遇到這種人,不要懷疑自己,也不必強求自己去適應,趕快想辦法遠離。
此帖一出,獲得了很多網友的共鳴。不少人評論說,立刻就能想到那麼幾個讓自己感覺“生理性厭惡”的人。那麼,“生理性厭惡”是如何產生的呢?為什麼建議你一定要遠離?遠離不了,怎麼辦?
產生厭惡
是身體的自我保護
厭惡(disgust)是人類的基本情緒之一,厭惡情緒既能保護人們的生理自我免受各種疾病的感染,也保護人們的社會自我免受否定與打擊。
科學家認為,厭惡情緒起源於哺乳動物對於不良口味食物的拒絕(如酸味和苦味)。從進化防御機制的角度來說,人類對特定刺激(例如腐爛氣味或是密集孔洞)的厭惡反應源於進化的選擇,幫助我們避免去接觸病原體或危險環境。
隨著社會和文化的發展,厭惡的刺激物也逐漸擴展。例如今天我們看到蟑螂、排泄物、腐爛的肉,或是看到舉止粗鄙的人,甚至接觸陌生人的身體、與非常討厭的人說話等,都可能產生厭惡的情緒。
當觸發刺激出現時,就像扣動了一個扳機,大腦處理厭惡的核心區域活躍度激增,負責理性判斷的區域被抑制,引發心跳加速、出汗等自主神經反應。
產生厭惡可能是
觸發了過去的痛苦記憶
有時候,讓人產生強烈的“生理性厭惡”的刺激物與過往創傷經歷關聯(例如童年遭受暴力、性侵,或是經歷戰爭場景等),當下的某個場景觸發了我們潛意識中與“痛苦”綁定的情緒記憶,引起情緒閃回,大腦會將正在經歷的現實刺激誤判為威脅,引發“戰-逃反應”,讓人出現憋悶、憤怒、反胃等感覺。
例如有人在學生時代長期遭受校園霸凌,霸凌者經常用尖銳刺耳的聲音謾罵和譏笑 Ta ,讓 Ta 在全班同學面前無地自容。多年後 Ta 進入職場,恰巧同事也是個口齒尖銳,聲音刺耳的人, Ta 每次聽到這位同事高聲說話時,就不由自主地反胃、幹嘔,渾身起雞皮疙瘩。
這樣的“生理性厭惡”絕非矯情或者反應過度,而是與過往經歷的創傷性體驗有關:這些創傷記憶並非以完整事件存儲,而是以碎片化的感官信息(聲音、氣味、觸感)儲存在大腦中。當相似的刺激出現,觸碰到未痊愈的創傷烙印,相關的大腦區域一下子被激活,“情緒閃回”的瞬間就讓我們重新代入受創傷時的場景。
此時,人本能地跳過理性思考,身體重現的不僅是記憶,更是當時的生理狀態——心跳加速、肌肉緊張、腸胃痙攣,仿佛威脅就在眼前。
惡性循環
創傷性重復體驗
而對特定的人產生的生理厭惡,常源於創傷性重復體驗。
例如,在不良家庭關系中長大,長期被打壓、指責和抱怨的孩子,即使成年,也依然會在類似的場景裡產生一系列負面情緒和身體反應:
每次我媽開始嘮叨,指責我這裡不好那裡不好,我就立刻有一種從內而外的急躁,忍不住想發火。要是在飯桌上,馬上就覺得反胃,根本吃不下東西……
有網友說,自己“生理性厭惡”的對象是父母。雖然知道這樣不對,但是也不知該怎麼調理。
情緒比事件更容易被記住。小時候經常被父母責罵,在“打壓式”教育中長大的人,也許記不清當時被罵了什麼,但那種憤怒、羞恥和委屈如果沒有經過妥善處理,就會一直積累留存。壓抑的情緒沒有出口,最終在身體反應上表現出來。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會有人對至親也有“生理性厭惡”的反應:類似的場景、對話多次重復,本就沒有愈合的傷口被反復揭開,形成惡性循環;當事人反復體驗“生理性厭惡”被喚起的痛苦,愈發敏感和回避。
是預警
也是自我保護的本能
“那些讓我們戰栗的瞬間,往往藏著未被傾聽的求救信號。”
有觀點認為,厭惡情緒從保護身體遠離“壞食物”的拒絕反應,發展為保護“靈魂”,讓人遠離負面事件刺激。
當我們認識到自己對某人某事產生了“生理性厭惡”的時候,首先要停止自責和內耗,以客觀的立場去看待自己的身心反應,更要理解:這種厭惡感是預警信號,是自我保護的本能。
緊接著,我們可以主動給自己在內心裡喊個暫停,而非直接被情緒帶著走。趁著“暫停”的時間傾聽自己,進行理性思考和識別,搞明白自己的厭惡感到底是來源於此情此景,還是因為它喚起了過往的創傷經歷。
如果能夠追溯到這個錨點,“生理性厭惡”就不至於滑向偏見,而是定位在“可以被理解、被妥善處理和接納的情緒”。
識別到這種情緒,然後呢?很多人喊“快跑”——直接遠離刺激源確實是個辦法,但這並非適用於所有場景。
如果產生生理性厭惡的對象是必須接觸的同事、熟人或是家人,可以想辦法適度保持距離,例如通過文字溝通代替語音,保持比較遠的社交距離互動,不得不共處同一空間時佩戴耳機,阻隔幹擾等。
同時,我們可以通過多維度的方法來進行調節和自我照料,例如當厭惡反應出現,立即默念以下三句話:
1、“我的身體在發出保護信號”(承認反應的合理性)
2、“這種情緒來自過去的經歷,並非都來自此時此刻”(切斷情緒與現實的綁定)
3、“我有能力選擇應對方式”(強調掌控感,激活大腦調控功能)
這樣“正向貼標簽”的訓練,能幫助大腦抑制杏仁核的過度反應,有效降低情緒閃回的頻率。
另外,也可以通過寫“觸發日記”,記錄標記具體情境(時間、地點、刺激源)及身體反應,區分偶然不適與持續模式;辨明自己厭惡情緒出現的邏輯和規律。正念呼吸訓練、漸進式肌肉放松法,也都有助於個體從各種負面情緒裡得到緩解和放松。
但是需要強調:如果“生理性厭惡”伴隨著失眠、持續焦慮、恐懼或者其他嚴重的身心不適,就不要再執念於“自我調理”,建議及時就診,尋求醫療支持。-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張藝謀和鞏俐合影 生理性喜歡顯而易見
- 美國就業數據糟透了 今年恐降息3次
- 別去大溫這公園 游客受驚四散奔逃
- 網友偶遇趙麗穎送孩子去開學禮!稱贊穎寶很低調
-
- 溫哥華牙醫 采用先進技術最新設備
- 身價140億中國網紅夫婦挪威撿垃圾 歎好東西太多
- 50萬遺產留慈善機構 男子告上法庭
- 800元租20年被驅逐 大溫老婦勝訴
- 加國司機做啥了? 收到$3330的罰單
- 大溫在內的BC大部分地區有這警告
-
- 溫哥華貸款經紀 解決各類疑難貸款
- 彭博:93閱兵外賓出席人數比往年更少 但是…
- 前省長:20年後加拿大會感謝特朗普
- 官兵高喊3個必勝,呼號聲聲,響徹長街...
- 傳加國要推遲電動汽車強制銷售令
- 九三大閱兵,其實是"反美大聯盟"?
-
- 德國總理:普京或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嚴重的戰犯
- 8月菲沙河谷房屋銷量大降 房價跌
- 溫村需要年收入這麼多才租得起房
- 最強復制粘貼!中國排面怎麼截圖都是一個帥
- 關稅重創經濟 加央行可能再次降息
- 無論多久! BC3.4萬公務員罷工升級
-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