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恩到了但川普沒來 93閱兵精心計算
鄧聿文評論文章:想像一下,在中國的九三閱兵中,在天安門城樓站在習近平兩邊的是川普和普京,檢閱中國人民解放軍。這樣的畫面會向世界傳遞怎樣的信號?然而現在,這個場景換成了金正恩和普京。
很多國際觀察者,關注中國的九三閱兵,更多注重的是哪些國家領導人會出席,但是,哪些國家領導人不會出席,其實也很重要。在出席者中,朝鮮領導人金正恩讓人感到意外,因為中朝之間目前的微妙關系,以及朝鮮領導人幾乎從來不在這種多邊場合出現;而在缺席者中,美國總統川普也讓人感覺有些意外,因為之前外界傳出北京已向川普發出了邀請,而其本人也明確表態,只要習近平邀請他就會去。從這個對比角度觀察這場中國閱兵,可以捕捉北京背後深層目的,以及中國領導人理解世界的方式。
我想到的第一對詞是“舞台劇場”和“敘事政治”。習近平搞大閱兵,直接目的就是他喜歡“舞台劇場”萬人矚目的感受——走著整齊步伐的軍隊方陣,展示的先進武器,還有站在天安門城樓觀禮的中共高級官員和外國政要,以及億萬不在場但關注這場閱兵式的觀眾,共同組成了九三閱兵的舞台劇場。
在中國政治中,天安門城樓是象征的最高點,閱兵則是將軍隊、政權與個人權威“合成一張畫”的時刻。鏡頭的中心必須穩定,節奏必須服從“主角感”。不過,僅有舞台還不夠,舞台的目的是為敘事,即舞台必須為“敘事政治”服務,這是理解北京邀請26位外國領導人出席閱兵式的鑰匙。
那麼,九三閱兵這個舞台劇場承載的一套外向敘事內容是什麼?簡單說來就是,習不希望中國做冷戰翻版的另一極,而願以“全球南方”的代表與保護者自居。從他的考量來看,哪個外國領導人能站上天安門城樓,要服從這一閱兵敘事:是有助於強化“中國是全球南方國家的庇護者“,還是把畫面推向“中國是強權政治“的誤讀?
由此,在這套“舞台——敘事”邏輯裡,金正恩是一個“理想配角”。朝鮮是國際政治的邊緣者和制裁物件,也是東亞“受害記憶”的承載者——曾深受日本殖民統治之害。請他來,不會搶奪習的鏡頭,反而順手勾勒出北京願意庇護弱者的姿態:讓一個被排斥的政權,獲得一次被觀看、被承認的機會。這不僅是對外敘事的加分——“中國站在被壓迫的弱小國家那一邊”,還具有地緣政治的實用:在俄烏戰爭推動下,俄朝關系迅速升溫,北京需要用一次高規格的“在場”,把平壤拉回自己的軌道,避免過度倒向莫斯科;同時,金正恩的在場還提醒首爾與華盛頓,半島議題繞不開北京。

與之相對,川普在場並不能為習增加太多榮耀——最多起到一種錦上添花效果——但卻可能讓習有喧賓奪主之憂。閱兵本是習的主場,可如果川普站在天安門城樓上,全球媒體的焦點必然集中在“習—普—川”三人同框的歷史瞬間,習的“光芒”就會被稀釋,有可能從主角變成陪襯,川普的個人魅力和戲劇化風格會掩蓋北京本來要傳達的資訊。對於深知政治舞台掌控之道的習來說,他要避免這種情況出現,而這只是他的擔憂之一。
習的另一擔憂,也是其主要擔憂,被國際輿論尤其是全球南方國家看作“霸權同盟”的一員,而他的意圖原本是要做全世界弱小國家進而是國際正義的“庇護者”。故邀請川普和金正恩,舞台呈現的意向截然不同——前者會被解讀成強者與強者的串聯、霸主與挑戰者之間的握手;後者則被解讀為強者庇護弱者、中心保護邊緣。
換言之,川普站在天安門城樓,會把中國的角色推向“強權俱樂部”——與美國、俄羅斯一道被解讀為瓜分世界的共謀者,哪怕北京在政策上並無此意,畫面的語言也會把敘事帶到那裡去;金正恩站在天安門城樓,與北京十幾年經營的道義自畫像一致:中國代表被西方忽略的多數、為不平等秩序的受害者提供安全感與發展路徑。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評論
發表評論
視頻
相關功能
加西網微信公眾平台
加西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