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恩到了但川普没来 93阅兵精心计算
邓聿文评论文章:想像一下,在中国的九三阅兵中,在天安门城楼站在习近平两边的是川普和普京,检阅中国人民解放军。这样的画面会向世界传递怎样的信号?然而现在,这个场景换成了金正恩和普京。
很多国际观察者,关注中国的九三阅兵,更多注重的是哪些国家领导人会出席,但是,哪些国家领导人不会出席,其实也很重要。在出席者中,朝鲜领导人金正恩让人感到意外,因为中朝之间目前的微妙关系,以及朝鲜领导人几乎从来不在这种多边场合出现;而在缺席者中,美国总统川普也让人感觉有些意外,因为之前外界传出北京已向川普发出了邀请,而其本人也明确表态,只要习近平邀请他就会去。从这个对比角度观察这场中国阅兵,可以捕捉北京背后深层目的,以及中国领导人理解世界的方式。
我想到的第一对词是“舞台剧场”和“叙事政治”。习近平搞大阅兵,直接目的就是他喜欢“舞台剧场”万人瞩目的感受——走著整齐步伐的军队方阵,展示的先进武器,还有站在天安门城楼观礼的中共高级官员和外国政要,以及亿万不在场但关注这场阅兵式的观众,共同组成了九三阅兵的舞台剧场。
在中国政治中,天安门城楼是象征的最高点,阅兵则是将军队、政权与个人权威“合成一张画”的时刻。镜头的中心必须稳定,节奏必须服从“主角感”。不过,仅有舞台还不够,舞台的目的是为叙事,即舞台必须为“叙事政治”服务,这是理解北京邀请26位外国领导人出席阅兵式的钥匙。
那么,九三阅兵这个舞台剧场承载的一套外向叙事内容是什么?简单说来就是,习不希望中国做冷战翻版的另一极,而愿以“全球南方”的代表与保护者自居。从他的考量来看,哪个外国领导人能站上天安门城楼,要服从这一阅兵叙事:是有助于强化“中国是全球南方国家的庇护者“,还是把画面推向“中国是强权政治“的误读?
由此,在这套“舞台——叙事”逻辑里,金正恩是一个“理想配角”。朝鲜是国际政治的边缘者和制裁物件,也是东亚“受害记忆”的承载者——曾深受日本殖民统治之害。请他来,不会抢夺习的镜头,反而顺手勾勒出北京愿意庇护弱者的姿态:让一个被排斥的政权,获得一次被观看、被承认的机会。这不仅是对外叙事的加分——“中国站在被压迫的弱小国家那一边”,还具有地缘政治的实用:在俄乌战争推动下,俄朝关系迅速升温,北京需要用一次高规格的“在场”,把平壤拉回自己的轨道,避免过度倒向莫斯科;同时,金正恩的在场还提醒首尔与华盛顿,半岛议题绕不开北京。

与之相对,川普在场并不能为习增加太多荣耀——最多起到一种锦上添花效果——但却可能让习有喧宾夺主之忧。阅兵本是习的主场,可如果川普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全球媒体的焦点必然集中在“习—普—川”三人同框的历史瞬间,习的“光芒”就会被稀释,有可能从主角变成陪衬,川普的个人魅力和戏剧化风格会掩盖北京本来要传达的资讯。对于深知政治舞台掌控之道的习来说,他要避免这种情况出现,而这只是他的担忧之一。
习的另一担忧,也是其主要担忧,被国际舆论尤其是全球南方国家看作“霸权同盟”的一员,而他的意图原本是要做全世界弱小国家进而是国际正义的“庇护者”。故邀请川普和金正恩,舞台呈现的意向截然不同——前者会被解读成强者与强者的串联、霸主与挑战者之间的握手;后者则被解读为强者庇护弱者、中心保护边缘。
换言之,川普站在天安门城楼,会把中国的角色推向“强权俱乐部”——与美国、俄罗斯一道被解读为瓜分世界的共谋者,哪怕北京在政策上并无此意,画面的语言也会把叙事带到那里去;金正恩站在天安门城楼,与北京十几年经营的道义自画像一致:中国代表被西方忽略的多数、为不平等秩序的受害者提供安全感与发展路径。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评论
发表评论
视频
相关功能
加西网微信公众平台
加西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