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8-04 | 來源: 健康一線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那麼,真相到底是什麼?一項來自《細胞代謝》(Cell Metabolism)期刊的最新研究為這個問題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如果在晚餐上做出6個關鍵改變,癌症、心臓病的風險可能真的會更低!
沒錯,研究發現,晚餐不是不吃,而是要“吃對時間、吃對方式”。
通過對超過10萬人隨訪超過10年的大數據分析,科學家發現:合理調整晚餐時間和內容,不但有助於控制體重、改善血糖,還能降低某些癌症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
這項研究的結果也正在影響越來越多的臨床建議和公共健康政策。
那麼,這六個改變到底是什麼?它們又是如何在悄無聲息中影響我們的健康?答案正在文章中逐步揭曉。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中國人多年來的飲食節奏普遍偏晚,尤其是一線城市,很多人晚上八九點才吃晚飯。
這不僅打亂了生物鍾,還直接影響了胰島素分泌、代謝節律和腸道菌群。而以上這些,正是導致現代慢性病高發的罪魁禍首。
改變一是“晚餐時間提前到18點前”。哈佛大學的研究團隊在2024年發布的一項實驗結果表明,在18點前完成晚餐的人,其胰島素敏感性比20點後吃晚餐的人高出近25%。
這意味著,身體更容易“識別”攝入的糖分並進行代謝,從而降低了2型糖尿病的風險。
要知道,中國目前有超過1.4億糖尿病患者,且每年仍在以百萬級速度增長。晚餐時間的調整,或許是普通人改變健康軌跡最簡單的一步。
改變二是“晚餐熱量控制在全天的30%以內”。很多人白天忙碌,晚上才有空“好好吃一頓”,結果晚飯反而成了三餐中最豐盛的一餐。
研究發現,攝入過多熱量集中在晚上,會導致脂肪更容易堆積在內臓,特別是肝臓和腹部,誘發脂肪肝和高血脂。這也是近年來“年輕人脂肪肝”頻繁出現在體檢報告上的主要原因之一。
改變三是“避免高脂高糖夜宵”。夜宵文化在中國極為盛行,尤其是在加班、聚會後,“來一碗螺螄粉”或“擼一串燒烤”成了不少人的“慰藉”。
但醫學研究表明,深夜攝入高脂肪和高糖食物,直接擾亂褪黑素分泌,引發肝臓夜間代謝負荷超標,增加心臓病風險。
而褪黑素的減少,還可能通過影響免疫系統,增加癌症發生的幾率。2023年《柳葉刀·腫瘤》子刊發布的一項系統性回顧中指出,長期夜間進食者的乳腺癌風險升高了12%。
改變四是“晚餐蛋白質優於碳水化合物”。很多人晚餐喜歡吃米飯、面條等主食。
但實際上,晚餐攝入優質蛋白質(如魚類、豆制品、雞蛋)能提高夜間基礎代謝率,減少脂肪堆積,同時有助於肌肉修復和免疫力提升。對於中老年人來說,這一點尤為關鍵。
2024年《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特別指出,中老年人群肌肉流失嚴重,合理安排蛋白質攝入時間有助於延緩肌少症的發生。
改變五是“晚餐盡量清淡,減少加工食品”。香腸、火腿、臘肉等熟食雖然方便快捷,但其中的亞硝酸鹽和反式脂肪酸含量極高,是胃癌和結腸癌的重要誘因。
世界衛生組織早在2015年就將加工肉類列入一級致癌物,而中國人攝入加工肉類的高峰時間,恰恰是在晚餐和夜宵時段。
選擇清蒸、燉煮、涼拌等低溫方式烹飪晚餐食物,不僅能保留營養,還能減少潛在致癌物的生成。
改變六是“晚餐後至少間隔3小時再睡覺”。很多人吃完晚飯就“躺平”,刷手機、看電視,甚至直接睡覺。這種行為看似“享受生活”,實則對健康隱患巨大。
研究顯示,飯後立即躺下會導致胃食管反流、膽囊負擔加重,甚至引發夜間心律不齊。更重要的是,進食後血糖、胰島素水平處於高峰,若此時睡覺,脂肪更容易被儲存而非消耗。
因此,建議至少保持3小時的“消化窗口”,哪怕只是散步十分鍾,也能顯著改善代謝指標。-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差點心臓病發作 加國夫婦中3400萬
- 心臓良方 北歐飲食常備的10種食物
- 長周末前輕松加油 大溫油價下跌了
- "海歸前男友和我的閨蜜結婚了"上海女孩自曝
-
- 即將開學 大溫及BC重點打擊這些事
- 溫哥華牙醫 采用先進技術最新設備
- 川普自曝:"一踏入朝鮮,就有很多步槍瞄准我"
- "京城四少"汪雨官宣結婚,妻子小18歲很漂亮...
- 44歲傳奇女飛行員殞落,飛機墜毀原因未明
- 租房注意 明年BC租金上漲限制出台
-
- 在華盛頓的反華政治氛圍中,川普完全是一個另類
- 李連傑公布病情 直言自己就是個普通人
- 溫哥華牙醫 采用先進技術最新設備
- 郵政與工會恢復談判 罷工仍有可能
- 93閱兵未見無西方領導人?北京已讀亂回
- 折疊iPhone坐擁5鏡頭 6大亮點曝光
-
- 加國華裔被遣返 非法用無人機拍攝
- 突發:重慶現巨幅推翻中共標語 持續50多分鍾
- 曝中國毫無盟邦情誼 有時占便宜 有時搜刮俄國
- 吳艷妮首獲世錦賽參賽資格,倒數第1壓哨晉級
- BC這市府被責令償還居民拖車費用
- 官方通報:首席科學家石京山,搞權色交易、賭博
-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