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团派团灭"与李克强之死

书生报国,十年不成
李克强与北京大学的渊源,可以说始于一场命运与理想交织的高考,也贯穿了他青年时代最重要的成长轨迹。在回忆中,他曾深情地讲述:“二十年前,也是在这个季节,我在中国乡村一块极其贫瘠的土地上,开始准备参加高考。正是从那时起,我与北京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克强在北大度过了长达近十年的学术旅程。其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硕士和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确实可以说,他几乎将整个青春年华,都交付给了这座中国最负盛名的学府,沉浸于它独特的学术氛围与精神熏陶之中。
厉以宁教授是李克强重要的恩师之一。在1980年代便是“走向市场”呼声的代表人物,他反对计划经济弊病,主张以产权改革和市场机制,激活经济活力。李克强作为他的学生,深受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理念影响。李克强在担任国务院总理期间,多次推动“简政放权”,“放管服改革”,皆与厉以宁倡导的市场取向改革精神一脉相承。李克强强调数据、效率、制度安排,偏重于理性和结构治理,充分显示了他具备的现代经济学训练背景。对李克强深具影响力的另一位恩师,是法学教授龚祥瑞。他是中国较早系统的引入西方法治理念的学者之一,毕生致力于推动宪政思想、限制公权力滥用、捍卫个人权利。他不仅是法律教育的开拓者,更是“法治中国”理念的早期播种者。在北大求学期间,李克强在龚祥瑞的指导下深入研习西方法律体系,接触并接受了建设现代国家的法制理念。李克强在日后的公开讲话和施政理念中,显然继承了龚祥瑞法治思想的精髓。他曾强调:“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主张“简政放权”,“建设法治政府”。
李克强的两位恩师:厉以宁和龚祥瑞,代表着两种知识传统:经济改革与法治思维。这两种理念罕见的交汇在,李克强这位重要的政治人物身上。也就是说,他在中国体制内,罕见地承载着“市场经济”与“法治政治”的学术根脉。1989年的六四镇压,是这两条道路的分水岭,也是中国改革路径发生根本性扭转的历史节点。以下是六四时发生的画面。六四镇压之后,中国的经济改革,被允许继续甚至加速,但政治体制改革则戛然而止、迅速冻结。从那一刻起,市场逻辑与权力逻辑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紧张而不对称的关系:经济可以开放,但政治必须维稳;市场可以逐步放权,但权力中心不可动摇。在共产中国的政治与市场深度错位、权力与法治长期失衡的结构性矛盾中,李克强这样同时信奉市场机制与法治理念的政治人物,几乎成了“臭老九”们对中共体制的最后希望。他在中共体制里的存在,是一代知识人,试图将理性精神与制度建设,融入国家治理的努力象征。然而,李克强一生所坚持的改革理念与法治理想,最终在共产中国的现实政治的重压下寸步难行。在民间,他一度被揶揄为,“史上最弱总理”。他的境遇演示了中国知识人,进入中共体制、试图理性改良却被边缘化的命运。他的死,不只是一个中共前领导人的逝去,更暗含一种历史的隐喻:在中共的政治高压与制度封闭中,知识人的改革理想、宪政情怀与理性精神无声地被封存,一套温和的改革路线图断裂与破碎了。
李克强骤然辞世后,网络上流传着一些被认为出自北大校友之手的挽联,比如:
上联:陪十年小心,虽洁身自好,但活得憋屈;
下联:距一步之遥,却急流勇退,竟死得窝囊。
横批:无能为力
网上还有另一挽联:
上联:中规中矩,亦步亦趋,书生报国难成势,终非英雄也非枭雄;
下联:患得患失,忍气吞声,中堂理政不二言,纵是身廉亦负苍生。
横批:克己强他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评论
发表评论
视频
相关功能
加西网微信公众平台
加西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