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6-26 | 來源: 印象與邏輯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這一結果不僅震驚主流輿論,更在民主黨高層和戰略圈中引發深刻焦慮。
民主黨正站在十字路口:是回歸克林頓時代的中道路線,還是繼續向AOC與伯尼·桑德斯所主導的社會主義方向狂奔?從紐約這場初選的結果看,答案正逐漸明朗,而伴隨而來的,可能是對黨內秩序與全國選戰布局的根本挑戰。
紐約市長的地位舉足輕重。它不僅是美國最大城市的掌舵者,更常被視為“全美第三重要的民選職位”,象征著治理能力與政治理念的集合體。從朱利安尼、布隆伯格到白思豪與亞當斯,盡管路線各異,紐約始終保持著制度層面的延續與治理上的現實主義底色。
馬姆達尼的勝選,打破了這一傳統。他不僅年輕、背景新穎,毫無行政經驗,更重要的是,他不是一個“進步主義者”,而是一個明確的社會主義者。他代表的是一種徹底“制度顛覆型”的左翼政治實驗。他主張政府開辦雜貨店,提供免費食物;用社區心理咨詢師取代警察;凍結房租、擴建公屋、推動房產公有化;全面推行免費住房、免費交通與免費教育;對高收入人群與大企業征收“道德稅”;在2030年前實現零碳城市。這些政策不僅反市場、反增長,甚至挑戰了城市治理的基本邏輯。
馬姆達尼擊敗的安德魯·科莫,是紐約政壇最具分量的家族代表之一,其父馬裡奧·科莫曾任三屆紐約州長,是民主黨中間路線的重要象征。此次失敗,標志著“克林頓式民主黨”在紐約的全面潰敗。
盡管如此,馬姆達尼的勝選基礎仍顯脆弱。更多依賴高動員的激進選民而非廣泛民意。倫敦大學學院美國政治中心主任托馬斯·吉夫特向《新聞周刊》指出:“馬姆達尼的政治觀點只在民主黨精英中引起了相對狹隘的共鳴,這或許足以讓他贏得初選,但在大選中可能會面臨更激烈的競爭。自封的社會主義者總是有支持率上限的。”
令人困惑的是,馬姆達尼所代表的激進社會主義政策,不但沒有被主流選民普遍質疑,反而在年輕人中贏得空前支持。Z世代(1997年後出生)是民主黨的新興力量,這代人從未親歷冷戰或社會主義失敗的歷史,更不曾經歷市場經濟建立初期的艱辛。他們成長於社交媒體、身份政治、環境危機與“免費經濟”的雙重浸染中。
在他們眼中,傳統資本主義等同於壓迫、氣候災難、貧富不均和“老板剝削”。而像馬姆達尼提出的“免費住房”“政府雜貨店”“取消警察制度”等政策,正構成一種心理上極具吸引力的“正義烏托邦”:人人平等、不用奮斗、沒有焦慮、沒有競爭。這些主張盡管現實中代價巨大甚至不可行,但在TikTok、Reddit、Instagram等平台上,卻被包裝成視覺化的理想社會樣本。社會主義成了一種社交身份、一種“政治潮流”,而非真實治理邏輯。在這種氛圍中,民主黨內一批年長中間派人士已無法與年輕選民對話。Z世代不再關心GDP、就業率與治理成本,他們要的是“態度”“價值”和“願景”。
馬姆達尼正是這一時代情緒的受益者,也是激進政治包裝術的代表人物。他沒有經驗,但有態度;沒有方案,但會發聲;沒有治理能力,但善於制造希望。
這一結果並不完全出乎所有人意料。《華爾街日報》的專欄作家佩吉·努南(Peggy Noonan)早在幾個月前便指出,民主黨歷來有一個“自毀模式”:每當在全國性選舉中失利,他們不是向中間靠攏、爭取獨立選民,而是反向操作,加速左轉,試圖用“更激進的理想主義”掩蓋現實的失敗。
1980年,裡根以壓倒性優勢擊敗卡特後,民主黨在1984年推出極左的沃爾特·蒙代爾(Walter Mondale);1988年,又推杜卡基斯(Michael Dukakis),結果兩次慘敗。直到1992年,比爾·克林頓帶著“新民主黨”的中間派旗幟登場,才打破這種“左傾失敗”的宿命。
如今,這種歷史的回聲再次響起。2024年大選,民主黨輸得灰頭土臉,民調顯示,中間選民大規模逃離民主黨,是失敗的主因。然而大選剛剛過去幾個月,黨內卻沒有出現反思、調和、調整的力量。相反,從紐約到加州,從芝加哥到波特蘭,社會主義派大舉攻城略地。
然而,如今的左轉與以往不同。它不再是理念之爭,而更像是一次文化戰爭,是“覺醒文化”(woke culture)、身份政治與經濟平權的全面合流。黨內已很少有人敢對這些“神聖價值”提出質疑,否則就有被輿論圍剿、基層拋棄的風險。這種“黨內言論寒蟬效應”,正在使理性派徹底失語,令激進派一路狂奔。
紐約市長初選,正是這種結構性左轉的集中體現。它不是一時激情,而是長期堆積的結果,是黨內生態失衡的外化,是制度機制鼓勵極端化、懲罰中庸化的制度症候。
推動這場左翼浪潮的,不只是Z世代的心理渴望,還有一套嚴密高效的組織網絡。以AOC、桑德斯為代表的“民主社會主義者聯盟”(DSA),近年來通過持續培育基層幹部、構建選區網絡、統籌資金流向、打造媒體影響力,已在多個地方初選中大獲全勝。他們不像傳統政黨那樣依賴大金主和名人,而是通過數百萬小額捐款與社交媒體影響力,建立起一套“草根動員型奪權機制”。
馬姆達尼的成功,正是這一機制的產物。他的競選團隊高度數字化、語言極其精致、傳播邏輯符合算法偏好,極具動員力和情緒張力。在社交平台上,他不講政策細節,而講“不正義的憤怒”;不講治理方案,而講“我與你同在”。這套“情緒政治”恰好迎合了當代青年對代入感、共鳴與叛逆的渴求,也令傳統候選人望塵莫及。
推動這一趨勢的,並不只是候選人個人魅力,更是背後一場有組織、有動員力的群眾運動。不久前,AOC與伯尼·桑德斯在紐約舉辦的萬人集會,聲勢浩大,媒體聚焦,幾乎像一場黨代會。他們主張的不是漸進式改革,而是徹底改造社會秩序。他們呼吁終結資本主義,呼吁“經濟正義”,呼吁“人人有權擁有住房、醫療、教育和生活保障”。
這不再是“進步主義”(progressivism),而是赤裸裸的群眾社會主義運動。而且,它不再只是邊緣現象——它正在主導民主黨內部的氣候、輿論與選舉機制。
這種“群眾基礎”的存在,讓黨內的傳統精英——無論是南希·佩洛西,還是查克·舒默——都陷入尷尬境地。他們既不能公開反對左派(怕失去基層動員力量),也無法有效整合選民(因為中間派已逐漸失語)。民主黨正被自己最激進的部分綁架,變得既不能前進,也無法後退。
面對馬姆達尼的勝選,很多民主黨戰略家只能苦笑。就連溫和派媒體也措辭小心,不敢直接批評這位“新星”。而黨內那些年邁的領袖們——加州的老將、國會的老議員們——仿佛一群站在高速列車軌道邊的長者,知道列車將出軌,卻誰也攔不住。
民主黨就像一匹脫韁野馬,正朝著意識形態的深淵狂奔。沒人敢擋,也沒人能擋。等他們真的飛躍懸崖,粉身碎骨時,才會有人後知後覺地說:“也許我們應該早點勒一下韁繩。”
馬姆達尼的勝利固然讓民主黨左翼欣喜若狂,卻也在無意中為共和黨打開了一扇通往“長期執政”的大門。共和黨可以借機大肆渲染“民主黨已被社會主義徹底劫持”,並將紐約治理失敗、犯罪率上升、企業逃離等問題歸因於激進政策,以此警醒中間選民和溫和派選民。
“Never let a good crisis go to waste.” 共和黨還可以利用民主黨左翼的瘋狂進一步重塑自己的敘事主軸:強調自由市場、法治、安全感、社會秩序與個人努力,將民主黨日益失控的“烏托邦工程”與現實的民生危機對比強化,把民主黨塑造成“現實脫節政黨”。如果策略得當,這將有助於爭取亞裔、西語裔、非洲裔中產和部分年輕人,尤其是在大城市邊緣地區與藍州的“保守口袋”中打開突破口。
現在,擺在民主黨面前的,是一個根本性的戰略抉擇:究竟是要繼續擁抱一場“左翼政治革命”,通過大政府、福利國家、制度重構等方式,徹底改變美國的政治經濟架構?還是重新找回克林頓時代的治理理性、重建中產聯盟?
若前者占上風,民主黨也許可以繼續在初選中“激情取勝”,但卻可能在大選中“現實潰敗”。畢竟,絕大多數美國選民仍然關注的是稅率、就業、安全、房價等日常問題,而不是“取消警察”“政府控制超市”這類實驗式幻想。
而如果後者能重新找到立錐之地,那麼民主黨就必須有勇氣進行一次內部反思——不僅是戰略層面的微調,更是認知框架上的轉型。他們必須重新定義何謂“進步”、何謂“正義”,以及政黨存在的真正功能:治理,而不是表演。
紐約市長初選不會左右全國政局,但它發出的信號已足夠強烈:民主黨已難以自控,左翼力量正全面接管黨內主導權。共和黨若能冷靜應對、理性建構、積極布局,將有望在未來四年中逐步積累勢能、擴大版圖,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全國性復興。
而民主黨,則必須回答一個最基本的問題:我們究竟是誰?是治理型政黨,還是烏托邦布道者聯盟?
正如一位媒體人所言:“民主黨現在一無所有,沒有領袖、沒有計劃、也沒有遠見。正因如此,像馬姆達尼這樣的人才能如此輕易地出現,並讓這麼多人沉迷於他的幻想之中。唯一的問題是,他能兌現承諾嗎?”
馬姆達尼只是起點,不是終點。他不過是一個被寵壞的大學生,是電影導演米拉·奈爾的兒子。真正值得擔憂的,不是他這個人,應該擔心的是民主黨。現在已經沒有回頭路了。-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華爾街恐慌!一位社會主義者可能主政紐約
- 密鑰四次延期,哪吒2終下映!哪吒、敖丙在影院揮手告別,最終票房揭曉→
- 加國樓市初現回暖 但專家這樣警告
- 溫哥華匯款/外幣兌換 匯率最優安全
- 今年BC櫻桃大豐收 迎高糖度櫻桃季
- 周末大溫超市優惠搶先看 掃貨指南
-
- 快查彩票 大溫這兒有人中649大獎
- 2025年全國保密宣傳教育月:保密微紀錄片《守望:紅色保密往事》第三集 《勝利基石》
- 慘了! BC人口流失 影響大溫地產業
- 太猛了:加拿大新總理的赤字將超越特魯多
- 市議員呼吁對大溫市長設工資上限
- 房產"最佳投資"?加國數據揭真相
-
- 國慶日前夕大溫汽油價格保持低位
- 溫哥華牛 兩種最先進CT掃描儀落戶
- 溫哥華牙醫診所 經驗豐富服務全面
- 這個國家全國超1/3人口申請移民澳洲
- 伊能靜秦昊現身巴黎,夫妻狀態差引熱議
- 川普擬攜豪華CEO天團訪北京 ? 被曝"4大目的"
-
- 加國認慫 貿易談判重啟各界表歡迎
- 一個普通人,為何如此潦草過完一生?
- 央視前主持人水均益,亮出身份證辟謠"移民國外"
- 馬英九已經暗示 國共好日子不會太長了
- 壺口公驢戴套:女游客為何對驢鞭顫抖不已
- 以色列向中國喊話:你不買,伊朗就崩潰
-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