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住房危機 能否借鑒這國家?
(加西網綜合) 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超過一半的居民住在某種形式的補貼性住房中,這種模式為住房專家所稱道,也為許多家庭提供了可負擔的住房選擇。隨著加拿大住房危機的加劇,是否也能從歐洲借鑒經驗,打造類似的住房模式?

維也納的成功經驗:社會住房的典范
根據CBC的報道,斯拉維察·薩利赫貝戈維奇(Slavica Salihbegovic)是一名維也納居民,她和家人正在快速成長。當時,她發現自己住的兩室公寓已不再適合她的家庭生活。於是,她做了一個典型的維也納居民會做的事:她向城市申請了更大的公寓。
“那時我懷上了第一個孩子,”薩利赫貝戈維奇回憶道,“我們住的公寓還不錯,但對我們來說實在是太小了。”她登錄市政府的在線門戶,輸入了自己的收入和需求,等待與其他成千上萬居民一起被排名。很快,她就獲得了新的公寓:一套三室一廳的新建單元,位於維也納中央車站旁邊。
這個新公寓將屬於她一生,甚至可以傳給她的孩子們。
“我很喜歡這裡,它位於維也納市中心,”她說,“這裡有很多年輕家庭搬進來……周圍有一個大校園,包括幼兒園和小學,還有舞蹈課、攀岩酒吧和一個大公園。”
雖然薩利赫貝戈維奇和伴侶的收入屬於中產階級,但他們並不急於尋找住房。近年來,維也納憑借其社會住房模式在住房專家中享有盛譽。該市為超過一半的居民提供大幅補貼的租賃住房,並且這一模式每年通過租金收入支持約4億歐元(約合6.26億美元)的新建項目,每年建造或翻新超過12,000個單元。
無利潤住房:歐洲模式的獨特之處
維也納的這種社會住房模式不同於北美的住房政策。阿米拉·西爾貝戈維奇(Amila Sirbegovic)是維也納市的建築師兼住房項目負責人,她曾擁有一套公寓,但最終選擇賣掉它,搬回了社會住房中,認為這裡的單元更加現代和寬敞。
“這就是歐洲社會住房的特點:寬松的資格標准。”西爾貝戈維奇解釋道。在奧地利,約四分之三的居民收入符合資格門檻,意味著許多中產階級家庭也能獲得收入適應型住房——租金上限通常為收入的25%。
在維也納,社會住房已不再是貧困家庭的專利,而是許多職業階層家庭的選擇,成為他們安家立業的地方。“這在維也納是最正常不過的事,”薩利赫貝戈維奇說。
這種多樣化的租戶群體使得社會住房不再成為負擔或恥辱的象征,它有助於保持社區的多樣性,並確保醫院護士、清潔工、公交司機等重要職業的工作者也能找到可負擔的住所。
政府的關鍵作用:補貼性住房的長遠投資
維也納的這一住房模式並非孤例。歐洲其他國家如芬蘭、荷蘭和奧地利等地,都采用了大規模政府投資和民間非營利組織合作的方式進行住房建設。
“這種模式的核心是非營利組織的存在。”奧地利有限盈利住房協會的政策專家傑拉爾德·科斯爾(Gerald Kössl)表示,奧地利的住房公司必須將大部分利潤再投資到建設新的住房單元或翻修現有住房中,僅3.5%的利潤可以用作分紅。
這種“良性循環”促使社區不斷投資,從而緩解了整體市場的壓力,形成了價格的“抑制效應”。在荷蘭,雖然全國的非營利住房公司不到300個,但通過這樣的集中管理,租金相較於私營市場要更為低廉。
政府通過購買土地、執行“優先購買權”政策,以及向非營利組織提供長期低息貸款,進一步確保了住房的可負擔性和穩定性。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評論
發表評論
視頻
相關功能
加西網微信公眾平台
加西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