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近代的中國,為什麼一次次和文明擦肩而過?
關於文明的定義,有各種各樣的說法,但是,很多定義都把文化與文明混淆了,不知道是故意還是無意,反正,混淆的文明與文化的概念,對增加自豪感非常有用,但是對認清事實無助。
有一種說法,“文字、城市、青銅器”是文明的三要素,如果按照這個標准,咱們的西周時期已經進入了文明社會,我不是歷史虛偽主義者,但是,我不認同這個定義。
文化不是文明
強盛不是文明
存在的時間長也不是文明
我理解的文明,是有著一整套成熟、完善、深入人心的民主、法治制度。就是說,文明是以人為本而且深入人心的規則。而傳統意義上的所謂文明,恰恰是忽視了人這個最重要的因素,什麼農業文明、工業文明,都和文明無關,那只是一種生存狀態。
中華民族,是一個最應該率先接近、創造古近文明和現代文明的群體,但是非常不幸的是,沒有。
歷史上,每個朝代的更迭,都是一次創造文明的機會,至少有三次,我們已經接近於創造文明的門檻,一次是戰國時期,一次是魏晉的後期,再一次就是滿清倒台後的民國時期,但是在最後關頭都錯失了機會。
這三個短暫的時期,都有一個共同點:思想多元、百家爭鳴,知識分子的思想相對獨立,而且地位遠高於其他時期。
為什麼這麼多次的朝代更迭,擁有這麼多機遇,就是沒有邁進文明的門檻?我認為最致命的原因是固化的思維模式影響了文明的進程。
打天下然後做天下這個觀念,不僅在得到天下的人心裡根深蒂固,而且在全體平民心裡一樣根深蒂固,沒有任何第二條路可以選擇,奪得皇權的人心安理得地做皇帝,而被皇權統治下的所有人,也認可了他們存在的合理性與合法性,能做皇帝的做皇帝,做不了皇帝的等而下之做宰相,做不了宰相的做大臣,做不成官的做順民,連順民都做不下去的,就密謀著自己做皇帝,這就是這片土地上上演了幾千年的游戲,循環往復,沒有人能跳出這個怪圈,沒有人想過要讓平民百姓當家作主,這是多麼可悲的事情。
而在他們做穩了帝位以後,首要任務就是研究上一個朝代滅亡的原因,吸取其教訓,在上一個朝代的四面漏風的破袍子上反反復復地打補丁,希翼自己的家族千秋萬代,所以你可以看到,滿清吸取了歷朝歷代所有帝王的經驗教訓,成為人類歷史最成功、漏洞最少的封建王朝,沒有之一,如果不是外來觀念和勢力的暴擊,滿清會穩如泰山,也許今天還會依然存在,即使後來聲勢浩大的太平天國運動,也無法從根本上撼動這個龐然大物,而太平天國運動,又是一個一模一樣的操作,洪秀全早早地立下了太子洪天福貴,民眾對這兩股勢力的取舍的標准只有一個,就是滿清皇帝對自己好,還是天王洪秀全對自己好,至於他們自己,早已習慣做一只可有可無的螻蟻。完全不會考慮滿清或者洪天王存在是不是合理。
天無二日,國無二主,這是刻在中國人心裡的信念,也就是說,天下需要一個皇帝來治理自己,滿清滅亡以後,無數人如喪考妣,哭天搶地,連國學大師王國維都為皇帝的遜位而痛徹心扉,最後自s沉湖,
另外,古代的中國,衡量盛世的標准是皇帝做的穩當,國庫充盈,萬邦來朝,從來沒有考慮過平民的需求和感受,所以那些盛世都和百姓無關,只和皇家的感受有關
西方近代歷史中,他們的每一次變革都是為了限制皇權,而中國歷朝歷代的每一次所謂的變革都是為了鞏固和擴大皇權
多年以前,有個網友在談論歷史的時候,說了一句非常經典的話:這個民族在歷史上,每當來到文明與野蠻的十字路口的時候,都是義無反顧地、朝著那條最野蠻的路上,頭也不回地狂奔而去!

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上,我們中華民族一定要用自己的智慧,抓住發展機遇,快速走在世界文明的最前列。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評論
發表評論
視頻
相關功能
加西網微信公眾平台
加西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