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伊沖突升級 中國迅速表明立場 背後隱情曝光
在以色列與伊朗緊張關系急劇升級之際,中國政府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明確立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與中亞五國會晤時公開表示,以色列對伊朗的軍事行動“引發中東緊張局勢突然升級,令中國深感擔憂”,並強調中方“反對任何損害他國主權的行為”。這一表態背後,反映的是中國在中東地區復雜的戰略考量和現實制約。
經濟利益驅動的戰略選擇
據法國《世界報》分析指出,中國對伊朗的支持首先建立在深厚的經濟利益基礎之上。作為伊朗石油出口的最大買家,中國購買了伊朗90%的出口石油,實際上成為了伊朗在國際制裁下的經濟生命線。這些石油從波斯灣的哈爾格島裝載,通過復雜的運輸網絡,有時需要在馬來西亞海域進行船舶轉運,最終運往中國的小型“茶壺煉廠”。這種精心設計的貿易模式旨在規避美國制裁,避免中石油和中石化等大型國企面臨風險。
事實上,中國外長王毅在以伊危機爆發後的外交行動順序本身就體現了北京的戰略傾向:先致電伊朗外長阿拉格奇表示支持,隨後才聯系以色列外長薩爾表達不滿。這種外交姿態清晰地傳達了中國的立場偏好。
從中國的戰略視角來看,以色列的軍事行動體現了美國主導世界秩序的典型弊端:允許盟友違反國際法而不受懲罰的雙重標准,以及在確信華盛頓提供保護傘的情況下的肆無忌憚。對於致力於挑戰現有國際秩序的中國而言,支持伊朗符合其反對西方霸權的戰略需要。
多重制約下的平衡外交
然而,中國的中東戰略遠比簡單的支持伊朗復雜得多。北京近年來不僅與伊朗建立了密切關系,同時也加強了與沙特阿拉伯、土耳其和阿聯酋等其他中東國家的商業聯系。這種多元化布局體現了中國不願過度傾向於單一地區行為體的戰略考量。
2021年,德黑蘭對與中國簽署的25年合作協議寄予厚望,希望借此擺脫國際孤立。然而,作為中國在該地區近25年來最重要經濟伙伴的沙特阿拉伯,在2022年也獲得了類似協議,習近平還親自訪問了利雅得。這種平衡做法有時會讓伊朗感到失望,但反映了中國謹慎的地緣政治計算。
《世界報》表示,正如浙江大學中東問題專家馬曉霖所指出的:“中國不想在中東沖突中選邊站隊,因為它與這些國家都沒有根本性問題,它們同時也都是貿易伙伴。” 這種戰略模糊性既是中國的優勢,也暴露了其局限性。

軍事合作的有限邊界
《世界報》續指,在軍事領域,中伊合作同樣體現出中國戰略的復雜性。今年3月,兩國與俄羅斯在霍爾木茲海峽舉行了聯合軍事演習。據報道,中國還向伊朗提供了制造導彈所需的高氯酸銨燃料,以及制造無人機的零部件。
從戰略角度來看,中國有意願幫助重新平衡地區力量對比,使其有利於像伊朗這樣致力於對抗西方主導地位的國家。這與中國對俄羅斯的支持具有相似的戰略邏輯。然而,北京不願過度介入,既要維護與該地區其他國家的關系,也要遵守防擴散規范,更要避免過度刺激美國。
這使得中國對伊朗的軍事援助與向巴基斯坦提供的全套裝備(戰斗機、導彈、雷達)形成鮮明對比,體現了中國在不同地區采取不同策略的務實考量。
“表面外交積極主義”的深層局限
盡管中國在外交層面表現積極,但在關鍵時刻卻暴露出實質影響力的不足。巴黎天主教學院中伊關系專家泰奧·南奇尼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存在一種表面的外交積極主義,但背後並沒有太多實質。幹預主義目前不是中國人權力觀念的一部分,因為他們認為卷入危機會有很多損失。”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評論
發表評論
視頻
相關功能
加西網微信公眾平台
加西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