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帖:沖突升級,伊朗為何明顯處於下風?
當地時間6月16日,以色列(专题)總理內塔尼亞胡發表強硬聲明,宣稱“以色列空軍已掌握德黑蘭領空,要求德黑蘭居民立即撤離”“不排除暗殺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可能性”。
隨後,以軍直接對德黑蘭伊朗廣播電視台所在大樓發動襲擊,導致電視直播中斷,並同步對伊朗軍事高層實施系列“斬首”行動。
自本輪伊以沖突以來,伊朗方面損失慘重,包括核科學家、軍政高層在內近百人被以軍精准擊殺,納坦茲核設施、國防部大樓等關鍵設施遭到嚴重損毀。
回溯兩國沖突歷史,自伊朗1979年推翻親西方的巴列維政權以來,兩國通過“代理人戰爭”長期對抗,戰局上互有勝負,但在相當一段時間裡,雙方總體處於戰略平衡,任何一方都未能形成壓倒性優勢。
然而近幾年,伊朗在與以色列的軍事對抗中卻盡顯頹勢,此次更是陷入嚴重戰略被動,甚至危及政權穩定。
這不禁讓人感歎,曾經的“中東之虎”怎麼了?

當地時間6月16日,在以軍打擊下,伊朗國家廣播電視台直播中斷。
內部,分裂不斷加劇。
伊朗如今在軍事上節節敗退,顯然是內外多重因素共同所致,但俗話說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伊朗陷入極度被動的根源,是國內政治體制的結構性矛盾與派系傾軋的自我消耗,導致伊朗內部出現嚴重分裂,從而重創國家政治根基。
二元政治體制引發結構性矛盾。
伊朗的“領袖-總統”二元結構是其政治體系的核心特征,這種結構既是神權與民選的結合,也深刻反映了伊朗內部不同政治立場、黨派勢力的平衡與博弈。
在伊朗,代表“神權”的最高領袖,掌握著宗教、政治、軍事最高決策權,是伊朗政治的最高權威,其權力基礎主要來源於宗教和憲法。
而總統則是通過民選產生的行政首腦,負責除領袖直接領導事務之外的行政事務,其權力更多體現在國內政策施行和國際事務的象征代表上。
其中,最高領袖和保守派勢力是伊朗政教合一意識形態的堅定維護者,代表強硬的反美、反以勢力。他們強調“抵抗軸心”戰略,通過支持黎巴嫩真主黨、也門胡塞武裝等軍事力量,同美國和以色列進行“代理人戰爭”。
相比之下,改革派通常由民選總統代表,對西方持相對溫和態度,主張經濟優先發展戰略,改善伊朗國際環境和國內民生。他們認為,伊朗應通過外交談判緩解國際制裁,避免與美以爆發沖突,為國內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在這種二元結構下,兩種立場、兩派勢力之間的矛盾逐漸凸顯。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評論
發表評論
視頻
相關功能
加西網微信公眾平台
加西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