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NEWSDATE: 2025-06-13 | News by: 秦朔朋友圈 | 有0人参与评论 | _FONTSIZE: _FONT_SMALL _FONT_MEDIUM _FONT_LARGE
一个现实世界,一个虚拟世界
2025年6月9日,高考落下帷幕。从深圳飞往上海虹桥的飞机准时降落,打开手机的瞬间,水水的微信跳了出来:“写写韦神吧。”五个字,一个句号,简洁平静,我此时脑海里却突然不平静了。
韦东奕的走红,确实是这个时代最奇特的景观之一。这位北大(专题)数学天才,因为一段自我介绍的4秒视频,莫名其妙地成为了流量狂欢的中心。就在我还在思考上海高考作文题“专、转、传”的三重辩证时,一个尘封已久的名字突然浮现在脑海——陈景润。
两个数学天才,相隔半个世纪,当陈景润1996年去世的时候,1991年出生的韦东奕刚刚五岁,当时应该还在幼儿园。但在这个高考结束的下午,在我的思绪中奇妙地相遇了。
这或许就是历史的某种隐喻。1978年,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让陈景润成为全中国的科学偶像;2025年,短视频的碎片化传播让韦东奕成为几千万粉丝的“韦神”。两种截然不同的成名方式,折射出两个时代完全不同的精神气质。
| 1978年,在数学理论和应用上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励的数学家杨乐、张广厚、华罗庚、陈景润、陈德泉(从左至右)
1973年,北京一间6平米的锅炉房里,陈景润弓着背,在煤灰飘散的角落演算哥德巴赫猜想。纸页堆积如山,他的眼镜片上沾着油渍,手指因长期握笔而变形。
同一时刻,在平行时空的2008年,17岁的韦东奕站在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领奖台上,胸前金牌闪烁,身后是教练团队的掌声与摄像机的闪光灯。
这两个画面,定格了中国两代数学天才的典型瞬间——一个是绝境突围的孤勇者,一个是精英体系孵化的天选之子。-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亮剑:李云龙向来跟政委不合,为什么对赵刚却从厌弃变成了知己?
- 突发 西海岸7.3级海啸逼近 BC安全
- 比躺平更绝望 中国年轻人兴起"鼠"文化
- 温哥华机场劫机事件嫌疑人竟是他
-
- 力邦艺术港 展览活动拍摄场地租赁
- 有这种特征的人 痴呆风险是同龄人的12倍
- 4人大温附近徒步相继失踪 警寻线索
- 离婚2年,王力宏已是李靓蕾"高攀不起"的存在?
- 列治文凶杀 女子死亡男子被控谋杀
- 新增炫酷饮料节 50多餐饮店参加
-
- "江浙沪"变"沪苏浙" 包邮区为啥改名了?
- 央行:今明两年续约房贷月供要大涨
- 牛身上最贵的部位,90%都被中国人吃了?
- 川普腿肿 手背"化妆"画面大曝光
- 曝美国用辉达芯片跟中国换稀土 专家警告:危险
- 各国逐渐看穿了川普政府的"套路"
-
- 1万份 父母祖父母团聚开始发邀请!
- 传宗庆后有7子女 年轻女员工不满抚养费多次闹事
- 欧盟对俄制裁 中国的银行首次上"黑名单"
- 今天起,中国和马来西亚互免签证
- 温哥华资深地产经纪 工作诚信认真
- 华裔女生和白人丈夫请妈妈吃饭 网友破防
-
目前还没有人发表评论,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