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公裡二手車"亂象 三大銷售渠道曝光
中國汽車市場近期掀起“零公裡二手車”風波,這些車輛雖掛二手車之名,卻實為裡程極低、已上牌但未實際使用的新車。近日陸媒調查揭露,這一現象背後隱藏著錯綜復雜的灰色產業鏈,不僅擾亂市場秩序,更折射出中國汽車行業供需失衡與結構性風險的深層危機。
“零公裡二手車”三大銷售渠道
據陸媒6月10日報道,懂車帝、閒魚等主流二手車交易平台上,數千輛車齡不足一年、裡程數低於100公裡的“准新車”赫然在列,涵蓋了中國幾乎所有主流汽車品牌。
在北京花鄉二手車市場,一輛某品牌“二手車”車身保護膜和座椅塑料套均未撕除,車內新車氣味濃郁,儀表盤裡程僅顯示100公裡,其售價卻比新車指導價優惠近11萬元。
二手車商坦言,這些車輛本質上就是新車,只不過為了以二手車名義銷售而提前完成了上牌手續。一位業內人士特別指出,新能源車企因電池衰減顧慮,在處理庫存方面顯得尤為急迫,加劇了這一亂象。
據報道,“零公裡二手車”主要源於以下三大渠道:
廠家“資源車”:主機廠為消化庫存或處理老款車型,以遠低於市場價的折扣批量銷售給“大客戶”。
4S店“沖量車”:經銷商為達成廠家銷售目標,或執行“包牌包稅”政策,通過自行上牌制造虛假銷售記錄。
直營品牌“退定車”:新能源車企因消費者取消訂單導致車輛回流。部分企業甚至鼓勵銷售人員以個人名義購車,再“返租”回店內作為試駕車,隨後流入二手車市場。
報道分析,“零公裡二手車”這種非正常銷售模式的滋生,與汽車行業的特殊銷售機制密不可分。在車型改款、季度末、年度末以及新車集中降價前,經銷商為加速資金回籠並滿足主機廠的促銷考核,會批量為即將停售的車輛上牌,並將其以“二手車”名義低價拋售。此舉不僅能減少賬面虧損,還能計入銷售業績,以期獲得年底的廠家返利。
同時,中國二手車出口量近年大增,其中不乏被包裝成“零公裡二手車”的新車。一位資深專家透露,自2023年起,大量“零公裡二手車”經由邊境口岸湧向中亞地區,甚至繞道轉運至俄羅斯。企業和商家利用二手車出口可享受的13%或3%的增值稅退稅政策,以及部分國家對新車進口的限制。
“零公裡二手車”亂象:車企大佬炮轟 行業深層危機浮現
騰訊和網易曾於去年發表一篇署名“說財貓”的文章,該文援引業內人士消息披露,比亞迪、蔚來等車企“為了達成銷量業績”,將旗下品牌的新車經過內部渠道批量出售給二手車行,這些車輛的公裡數都標記“0.01萬公裡”或者“100公裡”。
文章披露,比亞迪(方程豹豹5)、蔚來(EC6、ET5)等車企都與二手車行有類似的“交易合作”,背後涉及銷售造假,水很深。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評論
發表評論
視頻
相關功能
加西網微信公眾平台
加西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