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5-19 | 來源: 黑噪音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但可別以為這只是學界獨有的生態,放眼四周,一種更龐大、更隱秘的“閥族聯盟”早已悄然成型:科閥、畫閥,以及無處不在的資源壟斷者。
在過去,“科學家”是多麼神聖的稱號。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誰不是傾盡一生,甘為祖國燃盡靈魂的楷模?
但今時不同往日,院士評選早就成了“隱形選秀”,比選秀還精彩——不過不是比能力,而是比關系、圈子、門路。
現在的院士評選資格,更多的是其背後的資源統籌能力,而遠非只看科研本身的能力。
“科閥”,早已不是那個在實驗室熬夜到掉頭發的科研工作者,而是穿西裝、打領帶、滿嘴“戰略新興產業”“卡脖子技術”的“圈內精英”。
一些重大科技項目評審專家,手握的是“國家戰略”,心想的卻是“我徒弟評上了”或者“我兒子也快畢業了”。
據說有一些院士,手下帶著幾十個博士後,項目多得寫PPT都要外包。論文?早就有槍手。技術?不懂沒關系,會開發布會就行。
什麼是先進技術,得他們說了算;什麼是創新成果,他們評估;項目資金怎麼分配,他們簽字蓋章。想搞科研你就得進他們的小圈子,否則,別說評獎,連實驗室的燈泡都可能批不下來。
當一個科研體系的評價標准被少數人壟斷,當技術成果變成“人情往來”的副產品,所謂“創新能力”就很容易成為他們的幌子,論文能飛上天,技術卻落不了地。
最終傷害的,是中國科技的發展水平。
再來說說“畫閥”。現在繪畫圈子有種潛規則:會畫不如會混,畫院不是畫室是會所。
想辦展?混圈子的能力因素遠大於你畫畫的水平本身。
“畫閥”這個詞,你大概第一次聽。但你一旦進入當下的藝術圈,那叫一個醍醐灌頂——什麼叫“以畫養權、以權養畫”?看他們就知道了。
所謂“畫閥”,就是掌握了書畫評判標准、展覽入口和藝術資源的那批人。他們往往頭銜驚人:某協會或者某分會主席、理事,還有什麼XX界傑出貢獻人物……聽著就像聯合國秘書長都要敬他們三分。
但你真讓他提筆畫一幅,可能連手都會抖。
一些畫閥的真本事,不在筆下,在酒桌上。畫壇評獎,講究的不是筆墨功底,而是“拜過哪位師父”“是不是誰的學生”“是哪年入的哪個畫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神秘貨機航班中國飛伊朗 福克斯新聞:疑助伊朗
- 禁令之下,黃仁勳再用閹割芯片搶奪中國市場
- 慘!大客機剛起飛就墜毀超200人遇難
- 警惕!身上長了這種"小凸起"千萬別隨便摳
-
- Canadian Online Casinos: Safe & Trusted Guide
- G7峰會尷尬名場面 大佬社交也翻車
- 溫哥華牙醫診所 經驗豐富服務全面
- 女子存夠$50萬提前退休為何變噩夢
- 收購Bay租約 華裔女首富想這樣經營
- 加國央行憂通脹 解除這個才是關鍵
-
- 中共最怕的來了!以色列發表重磅社論
- 澤連斯基飛了8000公裡 卻撲了個空…
- 大溫男子掉河中失蹤 妻子傷心欲絕
- 大溫著名發廊 美發師都來自於日本
- 走向深淵,中國一個時代的引擎正在熄火
- 蒙面人試圖偷加國省長車 四人被捕
-
- 華裔女首富出這個價收Bay三處租約
- "扁擔女孩" 登央視,正臉照首曝光
- 房客悔約不搬入 BC房東要退這筆錢
- 習赴中亞峰會 黨媒報導再次異常
- 18人被捕 加國制造車禍碰瓷或騙保
- 中南海易主之兆?網傳李克強之死最全爆料
-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