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4-24 | 來源: Letsight | 有0人參與評論 | 專欄: 北京 | 字體: 小 中 大
讓我們一起走進Ashley的世界,聽聽她如何用智慧和遠見為女兒規劃教育之路。
本文以第一人稱講述。
從公立校到國際學校
女兒的成長之旅
最初讓女兒進國際學校,並不是我早早規劃好的結果,而是一個不經意的選擇,甚至可以說,是被一個朋友點醒的。
女兒原本就讀於北京的公立學校,成績一直很優秀,還拿過多次拿過朝陽區及北京市三好學生。
但是升入高年級後,我發現孩子面臨的課業壓力大增,連課間的十分鍾都被用來趕作業。
學習的快樂,慢慢被壓力所替代。我開始察覺,那個曾經愛上學、愛學習的女兒,悄悄有了厭學的情緒。
我突然開始懷疑:這所學校,真的適合她嗎?
某天,一個朋友問我:是不是要送女兒去國際學校?我知道她應該是記岔了,我並沒有這樣的想法,但這句話也敲醒了我。
我開始地毯式搜索北京的國際學校信息,偶然看到了北京王府學校的夏令營招生,我決定帶女兒去試試看。
誰也沒想到,這次嘗試改變了很多事情。短短一周的夏令營結束後,女兒非常興奮,堅定地對我說,想要轉學到這裡。
這個決定在當時並不被大家支持。很多人認為,最穩妥的選擇是就讀公立學校的國際部。但女兒態度堅定,而我也選擇站在她這一邊。
我還記得夏令營剛開始時,她有些緊張。老師得知她成績不錯,邀請她用英文在開營儀式上做分享。我替她答應了,但她卻沒什麼信心。
我鼓勵她一起試試,於是我們用中文寫了稿子,又請朋友翻譯成英文,最後真的是“趕鴨子上架”。
在正式開營前,一位高年級的同學過來鼓勵她,最終她真的鼓起勇氣站上了台,把演講稿念了出來。
等到夏令營結束時,她已經可以大方地分享自己的心得體會,甚至配合手勢講得有模有樣。
那一刻她好像一下子變了個人。我知道,她真的找到了適合自己成長的地方。
成長的代價
是一次次的崩潰與重建
女兒初二正式進入國際學校後過得如魚得水。不過,國際教育的挑戰也不是沒有。
雖然她在公立學校裡成績優秀,但進入國際體系後,尤其在英語方面,她發現自己其實是“中等偏下”的水平。
班上很多孩子從小學、甚至幼兒園就在這所學校裡,適應得很絲滑。相比之下,她這樣“半路轉軌”的學生,自然會有落差。
它們班上有個女孩,英語和各科成績都比她優秀很多。那段時間,她壓力非常大,也非常努力。
不過大概一學期後,她就慢慢追平了。那一刻我明白,孩子的適應力和韌性遠比我們想象的強。
我常跟身邊的朋友說,如果有出國留學的計劃,越早轉軌越好。因為等到高中才轉國際體系,基本都在為考試奔波,沒時間去感受國際教育背後的文化、理念和氛圍。
而初中階段進入國際學校的孩子,不僅適應更快,氣質也會慢慢發生變化。
當然,公立體系走出來的孩子也有自己的優勢,比如理工科基礎扎實,邏輯清晰。總之各有利弊,關鍵還是看家庭和孩子的情況。
說起教育規劃,我也有一次“幾乎把孩子坑慘”的經歷,在孩子九年級的時候,我們在美高讀了一個學期。
女兒初中成績很好,尤其數學,她還參加過國際數學競賽,都拿到了不錯的成績。我覺得,如果她去美高,應該能有更大的舞台。
當時我們挑了一所美國評分滿分的高中,我也做好了要陪讀四年的准備。
最初的兩個月,一切都還好。可慢慢地,我就發現自己根本扛不住。
每天早上六點多送孩子去學校,下午兩點多就得出發去接,感覺每天都奔波。
而且女兒不太喜歡學校食堂,總想讓我帶飯。我做飯本來就不拿手,一開始三菜一湯,後來簡化到“能吃就行”。一周不到,我就崩潰了。
那時候我真的覺得自己不是個稱職的媽媽。
女兒也逐漸感受到挫敗感,原本在國內拿獎無數,在美高卻毫無優勢。美國學校是走班制,沒有歸屬感,朋友難交,壓力巨大。
我們母女倆都陷入了情緒低谷,最後,我們決定回國。
不在藤校
也能開出花來
女兒申請美國本科時,我們也不是奔著藤校去的,只想找一個真正適合孩子的地方。
我們拿到了二十多個offer,最後只保留了四個,包括:紐約大學,北卡教堂山,還有另外兩所。
最初我們更傾向東海岸某所公立常春藤,不僅因其性價比突出,更因孩子高中校長多次強調"這所學校的學術氣質與她完美共振"。
作為家長,我始終堅守"決策權交還孩子"的原則,支持她獨自完成訪校探索。
在走訪紐約大學時,她敏銳察覺出理想與現實的落差——零散的校區分布、過度社交化的生活場景,都與她向往的學術共同體存在距離。
轉折發生在探訪某歷史悠久的文理學院時:晨光中的哥特式圖書館前,抱著書本的學生們自發為迷路的訪客畫地圖;食堂裡聽到哲學系學生邊啃三明治邊爭論海德格爾,這種純粹而溫暖的學術生態瞬間俘獲了她的心。
事實證明這個選擇充滿智慧。作為美國本科教育體系的標杆院校,該校保持著1:7的師生比,所有正教授必須承擔基礎課教學。
女兒本科修了數學和經濟的雙專業,大二那年就加入了一個教授帶的研究組。她跟我說過,教授可以為了她一個人,站在白板前講一整個下午。
更難得的是其彈性學制:提前修滿學分不僅允許三年畢業,更能按比例減免學費——這與某些名校"提前畢業照收全額學費"的政策形成鮮明對比。
當然,這份高效需要代價。為追趕進度,她曾在首爾某頂尖學府的暑期學期同時攻克三門高階經濟課程,每日在圖書館熬到凌晨成為常態。
但校方的人性化支持始終在線:學術顧問會主動調整選課方案,心理輔導團隊定期跟蹤高強度學習者的狀態。
回顧這段旅程,最想分享給准留學生的是"漸進式適應"哲學。
很多家長問我,她大學是不是特別辛苦?畢竟修雙專業,又能榮譽畢業。
其實她大一那年“玩”得挺瘋的。
剛入學的時候,她瘋狂社交、參加各種社團,還演了兩部話劇。結果GPA一塌糊塗,還有一門成績是B。
為了這個B,後來花了整整兩年時間才把GPA救回來。
所以我特別想提醒那些剛進入大學的孩子,第一學期真的不要選太多課。四門課足夠了,留一點空間適應語言、環境和生活節奏。
不要因為自己能力強就一下子挑戰太多,結果把自己搞崩潰了
畢竟,真正的學術成長從不是百米沖刺,而是一場懂得調配節奏的馬拉松。
從ED被拒到直博西北大學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後來,女兒順利地在三年內完成了本科學業,拿到了西北大學的直博機會,研究方向是人工智能。
申博的過程女兒也是非常辛苦,她一邊在學校上計算機課程,一邊又參加了一個研究項目,還抽空去了韓國,整個假期排得滿滿當當。
關鍵轉折出現在升學戰略重構階段。在學術顧問建議下,我們鎖定了統計學作為突破口。
西北大學
為爭取目標導師的研究助理席位,女兒開啟了極具策略性的學術社交:前兩次辦公室守候雖未得見,那時候她有點灰心,我鼓勵她再試一次。我對她說:
你永遠不需要猜別人願不願意幫你。你只需要清楚、堅定地表達你的需求。如果對方願意,他自然會動用自己的資源來支持你。
第三次,她終於約到了那位教授。她清楚地表達了自己的興趣、規劃和訴求,兩人一聊就是一個小時。她一回到家,我就知道,這事已經穩了。
正是這位伯樂導師,不僅提供了關鍵的研究崗位,更以個性化推薦信助她打通頂尖學府的壁壘。
最後她選擇人工智能這個方向,也是個“意外之喜”。
Ashley在美國大學訪校(2022年6月)
她在西北大學讀博的導師,背景非常硬核:加州伯克利博士。
女兒作為系裡學生,主動帶這位教授參觀實驗室。就是這次接觸,讓教授記住了她並邀請她加入自己的課題組。
沒想到這兩年ChatGPT大火,那個教授也跟著爆火。女兒說,如果現在再申請,他都未必會收她。
博三找實習
崩潰與轉機
時間很快來到了博士三年級,女兒終於可以開始找實習了,但現實讓她措手不及。
她原以為博士身份在找實習時會占優勢,結果一投簡歷才發現,只要一提“需要sponsor身份”,很多公司連面試機會都不給。
那段時間,她幾乎投了上百份簡歷。有一天,她情緒徹底崩潰,給我打電話時哭得特別傷心。
後來,轉機出現了。一位在Capital One工作的學姐,給她內推了一個實習機會。
雖然這家公司的方向和她本身的研究領域有點偏離,但學姐的“神助攻”真的太及時了。
她一次面試就通過了,因為她的技能恰好匹配了部門當下最需要的方向。
這個實習經歷也成了她職業生涯的第一塊跳板。實習結束後,公司立刻給了她 return offer。
最後到了博四,Meta拋來了橄欖枝,邀請她參加暑期實習。
她權衡了兩邊,雖然Capital One那麼好,她也很感激,但最後還是決定去Meta試試看。她也給Capital One回了信,表達了自己的感激。
沒想到他們仍然表示支持她的決定,還堅持為她的項目繼續申請專利。這種對年輕人才的尊重,真的讓我對他們感到欽佩。
也正是這段經歷,讓女兒下定決心留在美國發展。
當然,每個家庭情況不一樣。但回想她12年級那會兒,我一提留美,她是跳著腳反對,堅決不肯的。
孩子真的會變,會成長,只是我們家長,有時候需要多一點耐心,給他們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自己走一走、試一試。
一路走來,我們最大的感悟就是,留學相關的很多事情,早點啟動,早點規劃,真的會輕松很多。
當我們決定送孩子出國時,其實需要進行全方位的規劃,不僅是經濟上的准備,還有孩子的心理韌性、學業節奏,以及對文化差異的適應能力。
孩子在國外真的壓力挺大的,家長的支持,不僅僅是情緒價值,更是在關鍵節點上提供方向感。
如果自己做不到,就盡量幫孩子找到靠譜的資源,向更有經驗的人尋求幫助。
畢竟在國外求學這條路上,孩子已經背負了很多,而我們做家長的,能為他們分擔一點,是一點。
今天,我們跟隨Ashley的腳步,看到了教育的另一種可能。從國際學校的抉擇,到身份規劃的遠見;從學術的巔峰,到職業的起點,這不僅是一個家庭的成功故事,更是一場關於愛與智慧的深刻啟示。
教育的意義,不是讓孩子成為別人眼中的成功者,而是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
之所以願意分享這段經歷,是因為一路走來,我們有幸得到無數雙手的溫暖扶持。
那些來自陌生人的善意、朋友的支持,甚至是陌生土地上的善意提醒,都成為我們前行的力量。
如今,我們希望將這份溫暖傳遞下去。如果我們的故事能為那些《注定要遠行》的家庭帶來哪怕一點點啟發——無論是點亮一盞前行的燈,還是避開一處深坑——那便是我們最大的欣慰。
畢竟,遠行的意義,從來不只是抵達目的地,而是讓每一步都走得更有力量。-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克宮攪局台海...北京三重壓力如泰山壓頂
- 暴擊北京!美方正醞釀一凶狠招數
- 最富省僅兩選區紅色 女省長放狠話
- 卡尼新政府任期開始 五個關鍵日期
- 大溫"馬術莊園"掛牌12次後終售出
-
- 溫哥華資深地產經紀 工作誠信認真
- 央行:衰退概率升 低利率時代結束
- 超巨隕落日!C羅、梅西、詹姆斯同日出局
- 新西蘭華人夫婦在家中遇害,慘遭開膛爆頭
- 近兩年最吸金行業,一次性賺2.5億
- 加國Costco出售的這些船請勿使用
-
- 美國首次申請失業救濟者暴增至24.1萬
- 劉強東老家力挺京東外賣,宿遷餐飲業協會發文倡議
- 大溫著名發廊 美發師都來自於日本
- 瘋了,傳蔡奇鼓動以這"巨大代價"撐對美關稅戰
- 太尷尬!卡尼勝選大秀舞姿,引"群嘲"
- 別掉坑 專家曝5大手機選購地雷(圖
-
- 最後一個劍指中國!美烏礦產協議7關鍵 中俄噩耗
- 一群華人中餐館吃飯當眾被搶 警方秒結案
- BC史詩級牧場上市 要價降了300萬
- 自由黨預計贏大選 是否多數黨未知
- "985學霸"合伙賣面條,年入11億元...
- 沈觀健:全面審查溫市活動安全措施
-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