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寒而栗!微塑料正快速侵入大腦
工作日的中午,當你把塑料飯盒放進微波爐加熱午餐,在這個過程中,塑料容器會釋放出大量微塑料顆粒,散落到食物中。接下來,你大口吞下的不僅僅是美味佳肴,微塑料也混著一起進入體內。
由此引出了一個重要的健康問題,如果長此以往身體不斷累積微塑料,是否會危害健康呢?
近期,《自然》(Nature)新聞特稿報告了一項發表在《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上的重要研究,來自中國環境科學院席北斗、侯佳奇(共同通訊作者)和北京大學未來技術學院黃海鵬(第一作者)等五名研究人員組成的團隊,實時追蹤了微塑料在小鼠大腦內游走的過程:
微塑料被免疫細胞吞噬,致使細胞變成不規則形狀,隨後在血液中高速流動,卡在大腦皮層區域毛細血管的彎彎繞繞處,前赴後繼,猶如“車禍現場”。最終造成細胞阻塞,誘導腦血栓以及神經行為異常的出現。
畫面栩栩如生,微塑料大量堆積的後果可能會不堪設想……
微塑料從哪裡來,到哪裡去
2004 年,英國普利茅斯大學(University of Plymouth)的海洋生態學家 Richard Thompson 團隊在《科學》上發表了一篇影響深遠的摘要,僅僅一頁紙的文章匯總了 Thompson 近十年來在英國海岸以及海底淤泥中的驚人發現。其中,Thompson 創造出“微塑料”(microplastic)這個術語,用來描述直徑小於 5 毫米的塑料顆粒。如今,微塑料更精確的直徑范圍則定義在 1 微米至 5 毫米之間。

MPL-細胞阻塞(如血栓形成)會抑制腦血管內的血液灌注
微塑料,顧名思義,與塑料緊密相連。自上世紀 50 年代誕生以來,塑料進入了工業生產、交通運輸、醫藥護理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據統計,從 1950 年至 2020 年,全球塑料年產量從 200 萬噸增長到超過 4.5 億噸。
然而,面對海量制造出來的塑料,我們的回收處理效果不甚理想。2019 年,全球塑料制品回收利用率僅 9%,按傳統模式處理(包括填埋和焚燒)的有 69%,另有 22%的塑料屬於無人管理,隨意滯留在環境中。而塑料制品的濫用和不合理處置,便是微塑料產生的主要源頭。

最早對微塑料來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個人護理產品。在產品制造過程中可能逸出的原生塑料顆粒,以及廢棄塑料瓶和其他垃圾中慢慢侵蝕的碎片,所有這些都會被沖入河流和海洋中。2015 年,海洋學家估計全球地表水中漂浮著 15 萬億至 51 萬億顆微塑料顆粒。
此後,還發現了其他微塑料來源,例如從行駛的汽車輪胎上脫落的顆粒,衣服上脫落的合成微纖維等等。這些顆粒飄蕩在天地之間,無處不在。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評論
發表評論
視頻
相關功能
加西網微信公眾平台
加西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