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寒而栗!微塑料正快速侵入大脑
工作日的中午,当你把塑料饭盒放进微波炉加热午餐,在这个过程中,塑料容器会释放出大量微塑料颗粒,散落到食物中。接下来,你大口吞下的不仅仅是美味佳肴,微塑料也混着一起进入体内。
由此引出了一个重要的健康问题,如果长此以往身体不断累积微塑料,是否会危害健康呢?
近期,《自然》(Nature)新闻特稿报告了一项发表在《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的重要研究,来自中国环境科学院席北斗、侯佳奇(共同通讯作者)和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黄海鹏(第一作者)等五名研究人员组成的团队,实时追踪了微塑料在小鼠大脑内游走的过程:
微塑料被免疫细胞吞噬,致使细胞变成不规则形状,随后在血液中高速流动,卡在大脑皮层区域毛细血管的弯弯绕绕处,前赴后继,犹如“车祸现场”。最终造成细胞阻塞,诱导脑血栓以及神经行为异常的出现。
画面栩栩如生,微塑料大量堆积的后果可能会不堪设想……
微塑料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2004 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University of Plymouth)的海洋生态学家 Richard Thompson 团队在《科学》上发表了一篇影响深远的摘要,仅仅一页纸的文章汇总了 Thompson 近十年来在英国海岸以及海底淤泥中的惊人发现。其中,Thompson 创造出“微塑料”(microplastic)这个术语,用来描述直径小于 5 毫米的塑料颗粒。如今,微塑料更精确的直径范围则定义在 1 微米至 5 毫米之间。

MPL-细胞阻塞(如血栓形成)会抑制脑血管内的血液灌注
微塑料,顾名思义,与塑料紧密相连。自上世纪 50 年代诞生以来,塑料进入了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医药护理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据统计,从 1950 年至 2020 年,全球塑料年产量从 200 万吨增长到超过 4.5 亿吨。
然而,面对海量制造出来的塑料,我们的回收处理效果不甚理想。2019 年,全球塑料制品回收利用率仅 9%,按传统模式处理(包括填埋和焚烧)的有 69%,另有 22%的塑料属于无人管理,随意滞留在环境中。而塑料制品的滥用和不合理处置,便是微塑料产生的主要源头。

最早对微塑料来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人护理产品。在产品制造过程中可能逸出的原生塑料颗粒,以及废弃塑料瓶和其他垃圾中慢慢侵蚀的碎片,所有这些都会被冲入河流和海洋中。2015 年,海洋学家估计全球地表水中漂浮着 15 万亿至 51 万亿颗微塑料颗粒。
此后,还发现了其他微塑料来源,例如从行驶的汽车轮胎上脱落的颗粒,衣服上脱落的合成微纤维等等。这些颗粒飘荡在天地之间,无处不在。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评论
发表评论
视频
相关功能
加西网微信公众平台
加西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