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打工,但不是‘打工妹’"
01 丁當有名字
2002年,14歲的丁當讀到初中就輟學了,她去了蘭州打工。2004年臨近春節,16歲的丁當坐了38個小時的火車,從甘肅到深圳打工,因為未成年,只能借用姐姐的身份進廠。姐姐叫丁雪萍,丁當也叫丁雪萍。
丁當的工作是給文具盒裝文具。一個不到一平米的工位,2秒鍾裝一個,一小時裝上千個,一天裝上萬個。工廠是半軍事化管理,工裝統一,床鋪統一,每人一個工號。
_“每天工作12小時,一個月休息一天,洗澡水用多了要扣錢。”_工人的時間是壓縮的時間,工人的勞動價值也被看得很低。丁當她們常常感覺自己是流水線機器。
某天下班很早,工廠沒有加班。丁當與姐妹去逛商場,看了看衣服,沒有買。售貨員說,“一看就是打工的,沒錢買就別亂碰。”
從那以後,她才知道,為什麼工廠姐妹下班後的第一件事是洗澡換掉廠服,再穿上自己喜歡的衣服。
流水線的生活很難適應,周圍的環境也很陌生。就在這時,丁當意外發現了一個叫 “工友書屋” 的地方,那是一個供工友們下班後休閒娛樂的公益機構。在那裡,她與工友們學習各種知識,討論新聞,舉辦文娛活動,還編寫工友雜志。“在工友書屋,我覺得很開心很充實,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聯結,對生活充滿想象。”
2006年,她應聘為工友書屋的工作人員,成為一名給工友姐妹提供支持幫助的社會工作者。那時,她用上了工友姐妹們給她起的名字,丁當。
02 面包玫瑰,綠色薔薇?????
在工友書屋,她負責帶姐妹小組,舉辦提升自信心的活動,每周日和姐妹們聚在一起聊天,討論性別問題,學習性教育知識。可她發現,當走出這個小房間,面對男性工友在場時,姐妹們還是不敢說話,靜靜坐在角落。
她們不是不想說,只是沒機會。2012年三八婦女節,丁當和伙伴們在廣場舉辦 “女工最牛” 活動,有打官司最牛的姐妹、寫文字最牛的姐妹,還有攝影最牛的姐妹。在這個活動上,平日裡不太有機會表達觀點的姐妹,拿紙條寫下了「我敢做」宣言:
“我敢對性騷擾說不”
“我敢讓老公做結扎手術”
“我敢帥氣穿著”……
後來,丁當偶然在網上看到 “打工春晚” 海選女主持人的消息,第一時間拉上身邊幾個女工報名。她想借助這次機會,把女工的聲音傳遞出去。幾個月後,她們真的成功登上舞台,跳了反對性別暴力的舞蹈《掙脫枷鎖》,也唱了爭取女工權益的歌曲《面包與玫瑰》,一起在台上大聲唱出“女人不能被誰占有”、“面包與玫瑰,生存與尊嚴”。

排練《掙脫枷鎖》的女工們
在與外界的對話中,丁當逐漸萌生這樣一個念頭,“想要一個以女工為主體的性別友好的公共空間。”
2015年,她和姐妹們一起成立了 “綠色薔薇”,一個專門服務女性及流動兒童的社工組織,落地深圳龍崗六約牛始埔。這裡不僅是基層女性休息、娛樂的空間,也是自我表達和創造的空間。就像它的名字:綠色代表有生命力,薔薇代表生命的尊嚴。
美國20世紀初婦女運動中的口號「Bread for all. and Roses too」(面包與玫瑰)也啟發了丁當。這句口號成為綠色薔薇的樸素願景:“面包玫瑰人人有,薔薇綻放千萬家”。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評論
發表評論
視頻
相關功能
加西網微信公眾平台
加西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