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打工,但不是‘打工妹’"
01 丁当有名字
2002年,14岁的丁当读到初中就辍学了,她去了兰州打工。2004年临近春节,16岁的丁当坐了38个小时的火车,从甘肃到深圳打工,因为未成年,只能借用姐姐的身份进厂。姐姐叫丁雪萍,丁当也叫丁雪萍。
丁当的工作是给文具盒装文具。一个不到一平米的工位,2秒钟装一个,一小时装上千个,一天装上万个。工厂是半军事化管理,工装统一,床铺统一,每人一个工号。
_“每天工作12小时,一个月休息一天,洗澡水用多了要扣钱。”_工人的时间是压缩的时间,工人的劳动价值也被看得很低。丁当她们常常感觉自己是流水线机器。
某天下班很早,工厂没有加班。丁当与姐妹去逛商场,看了看衣服,没有买。售货员说,“一看就是打工的,没钱买就别乱碰。”
从那以后,她才知道,为什么工厂姐妹下班后的第一件事是洗澡换掉厂服,再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
流水线的生活很难适应,周围的环境也很陌生。就在这时,丁当意外发现了一个叫 “工友书屋” 的地方,那是一个供工友们下班后休闲娱乐的公益机构。在那里,她与工友们学习各种知识,讨论新闻,举办文娱活动,还编写工友杂志。“在工友书屋,我觉得很开心很充实,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对生活充满想象。”
2006年,她应聘为工友书屋的工作人员,成为一名给工友姐妹提供支持帮助的社会工作者。那时,她用上了工友姐妹们给她起的名字,丁当。
02 面包玫瑰,绿色蔷薇?????
在工友书屋,她负责带姐妹小组,举办提升自信心的活动,每周日和姐妹们聚在一起聊天,讨论性别问题,学习性教育知识。可她发现,当走出这个小房间,面对男性工友在场时,姐妹们还是不敢说话,静静坐在角落。
她们不是不想说,只是没机会。2012年三八妇女节,丁当和伙伴们在广场举办 “女工最牛” 活动,有打官司最牛的姐妹、写文字最牛的姐妹,还有摄影最牛的姐妹。在这个活动上,平日里不太有机会表达观点的姐妹,拿纸条写下了「我敢做」宣言:
“我敢对性骚扰说不”
“我敢让老公做结扎手术”
“我敢帅气穿着”……
后来,丁当偶然在网上看到 “打工春晚” 海选女主持人的消息,第一时间拉上身边几个女工报名。她想借助这次机会,把女工的声音传递出去。几个月后,她们真的成功登上舞台,跳了反对性别暴力的舞蹈《挣脱枷锁》,也唱了争取女工权益的歌曲《面包与玫瑰》,一起在台上大声唱出“女人不能被谁占有”、“面包与玫瑰,生存与尊严”。

排练《挣脱枷锁》的女工们
在与外界的对话中,丁当逐渐萌生这样一个念头,“想要一个以女工为主体的性别友好的公共空间。”
2015年,她和姐妹们一起成立了 “绿色蔷薇”,一个专门服务女性及流动儿童的社工组织,落地深圳龙岗六约牛始埔。这里不仅是基层女性休息、娱乐的空间,也是自我表达和创造的空间。就像它的名字:绿色代表有生命力,蔷薇代表生命的尊严。
美国20世纪初妇女运动中的口号「Bread for all. and Roses too」(面包与玫瑰)也启发了丁当。这句口号成为绿色蔷薇的朴素愿景:“面包玫瑰人人有,蔷薇绽放千万家”。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评论
发表评论
视频
相关功能
加西网微信公众平台
加西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