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5-02-17 | 來源: 虎嗅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作者:李婷、閆譽騰,題圖來源:AI生成
最近,幾位80後朋友都轉發類似文章向我求證:是不是80後死亡率真的偏高?
從邏輯上講我國的預期壽命都在逐年上漲,不應該會出現80後死亡率和70後倒掛的情況。我們也趕緊通過公布的普查數據來進行核實。
通過普查來計算死亡狀況,理論上有兩個方案:
一個方案是人口存活比例,可以直接利用每次普查公布的分年齡的人口數來計算。比如80後在30~39歲的存活比例,可以通過1990年普查0~9歲的總人口數/2020年普查30~39歲的總人口數來獲得。需要指出的是,這裡計算的是存活比例,用1~這個數字並不等於死亡率,而是死亡比例。要轉換成死亡率需要很復雜的過程和額外信息,因此文章中提到的80後的死亡率是5.2%,顯然是一個錯誤的概念。
另一個方案是根據普查收集的死亡數據來推算死亡水平。每一次普查登記都會詢問家庭戶前一年家庭成員的死亡情況,以此統計前一年的死亡人數,再通過普查平均人口數的推算,計算人口死亡率。
這兩個方案的數據相對獨立,理論上兩種方法獲得的結果應該具有高度一致性。但現實操作中,兩種方法都有一定缺陷。方法一依賴於人口數據統計的准確性,但在2020年普查啟動身份證號碼關聯以前,各次普查都存在程度不同的問題。
比如突出的是早年的出生漏報,即嬰幼兒年齡段的人口數量低於實際數量;又比如2010年普查因為調查方式的問題,使得流動人口在流出地和流入地兩頭登記的現象比較普遍,造成青壯年的重報。方法二則面臨比較嚴重的死亡漏報問題。即便是質量整體較高的2020年,也依然面臨死亡漏報的問題。
方案一:
下圖計算了1982年以來,各次普查70後和80後的人數,可以明顯看到80後在2000年統計的10~19歲的人口是顯著多於1990年0~9歲的人口數的,這就出生漏報的影響。而70後在2010年30~39歲人數也是多余其在2000年處於20~29歲的人口數的,這就是重報的影響。-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死亡率最高的徒步路線,誰在穿越?
- 13年追蹤超90萬人:適度飲酒可降低23%死亡率
- 耗了8年花3億 梅西隧道連工都沒動
- 物價漲 加國人不買這10種日常用品
-
- 最新警告:百米超級海嘯席卷西海岸
- 熱帖:中美博弈新階段,這個"熱帶中國"火了
- 加國聯邦自由黨又丟一席 組建多數政府還有戲嗎
- 租客養貓又違約養狗 房東驅逐成功
- 蘭裡地產專家 多年蘭裡地產經驗
- 溫哥華前市長強勢回歸 擔任這部長
-
- 雨天還開飛車?溫村汽車翻了底朝天
- 比他哥更慘!辛瓦爾弟弟被鑽地彈送入地獄
- 台灣省回歸後,我看這7位明星必須進入保護名單,他們都非常值得
- 蘭裡地產專家 多年蘭裡地產經驗
- 習實錘喪軍權!?吳謙退場 三新軍校"去習"
- 這省新推小費法 民眾期望全加實行
-
- 中國解禁中東力挺,波音股價飆升50%成大贏家
- "休戰"90天 中國對美出口商樂觀不起來
- 懵 溫村這裡居民想續租交百萬稅款
- 赴美旅行新規:手機被查 這些人正被重點盯上
- 何清漣:川普關稅戰確實贏了 最大贏點是…
- 中國兩兄弟搭橡皮艇偷渡台灣成功
-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