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时普通中国人每天吃啥?你可能一口都咽不下去
-
古装剧的盛宴总是令人垂涎欲滴。
精致的菜肴,考究的餐具,觥筹交错间,仿佛古代的生活就是一场永不停歇的美食盛会。
尤其是在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今天,许多人更是对古代“纯天然”的饮食心生向往,幻想着穿越时空,去体验一番古代的饕餮盛宴。
然而,这只是一场美丽的误会。
剥去这层华丽的外衣,你会发现,古代大多数人的生活远非如此惬意,他们的餐桌也并非如此丰盛。
真实的古代平民饮食,更多的是无奈的妥协和艰辛的求生。
鸡鸭鱼肉只是权贵的特权,普通百姓能吃饱肚子就已经是莫大的幸福,遇上灾荒,甚至连野菜、树皮都可能成为赖以生存的食物。
与其说是“吃”,不如说是“吞咽”,食物只是为了维持生命,而非享受美味。
古装剧中的“华丽”,终究是美化后的影视效果,古代平民百姓的饮食,更多的可能是许多人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
现代人习惯了一日三餐,但在古代,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一日两餐才是常态。
在生产力低下的古代,填饱肚子就已经竭尽全力,一日三餐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种奢望。
这种饮食习惯甚至延续到了民国时期,一些地区仍然保持着一日两餐的传统。
当然,历史上并非没有出现过一日三餐的时期,但由于各种原因,并未能延续下来,最终还是回归到两餐制。
食物的匮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和饮食习惯,"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在古代更具现实意义。
如果我们有机会穿越回古代,体验一下平民百姓的饮食,我们会发现,他们的主食与我们今天所享用的,有着天壤之别。
我们现在所食用的各种主食,比如水稻、小麦等等。
其实到了先秦时期,我们的老祖宗们已经掌握了他们的种植技术。
这些粮食在今天看来营养丰富,但在当时,它们只是为了填饱肚子,谈不上什么美味佳肴。
人们将这些谷物简单地煮熟,或者磨成粉做成粗糙的饼,就着少许野菜,便是一顿饭。
到了汉唐时期,人们发现了一种新的粮食作物——菰。菰米口感比五谷更好,甚至得到“雕胡米”的美称。
然而,菰米的产量很低,只有少数人才能享用。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评论
发表评论
视频
相关功能
加西网微信公众平台
加西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