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12-12 | 來源: 古老板的老巢 | 有0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為什麼廣州這個一向以開放包容為特點的城市會突然失去理智?
就在12月8日,一件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發生在廣州。
這天,廣州地鐵突然宣布要實行"人過門物過機"的新安檢規定。沒有任何預告,沒有任何征求意見,就這麼突然地來了。你以為這是在坐地鐵?不,這是在過海關。金屬探測器全身掃描、開包檢查,把每個乘客都當成了可疑分子。
結果呢?第二天周一早高峰,地鐵站外排起了長龍。人們在寒風中等待,怨聲載道。這出鬧劇持續了多久?也就十來個小時。到了周一晚上,一切又恢復原狀,仿佛什麼都沒發生過。
你以為這只是一個普通的決策失誤?錯了。這恰恰暴露了計劃經濟的本質。什麼是計劃經濟?就是用一個人的計劃,取代所有人的選擇。
想想看,每個坐地鐵的人都有自己的計劃。有人要趕飛機,有人要見客戶,有人要去上課,每個人對時間的需求都不一樣。可是現在呢?一個簡單的安檢命令,把所有人都趕到了同一條路上,所有人都必須遵守同樣的規則,所有人都要為了某個虛無縹緲的"安全"來犧牲自己的時間。
就好比你開了一家餐廳,生意特別好。突然有一天,政府跑來告訴你:"為了食品安全,從今天起你每道菜都要檢測三遍,顧客要等三個小時才能吃到。"你說這是在經營餐廳,還是在開醫院?
這就是計劃經濟的通病 , 它永遠覺得自己比你更懂你的需求。它會說:"為了你的安全,為了你的健康,為了你的未來。"可它從來不問你願不願意。
更可笑的是什麼?這種自以為是的規定,最後連十個小時都沒撐過去。為什麼?因為它違背了最基本的經濟學原理, 稀缺性。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你不能為了追求一個所謂的"完美安全",就讓所有人付出無限的代價。
這個故事還沒完,廣州的政府部門好像突然得了一種"管理饑渴症":
你猜他們又出了什麼招?限制電動車只能跑15公裡。是的,你沒聽錯,就是每小時15公裡。這哪是在騎車?簡直就是在遛彎。
有意思的是,這個規定的起草人,廣州市電動自行車行業協會的黃秘書長是怎麼說的?他說:"這不是廣州首創,其他地方也這麼幹。"好家伙,這是什麼邏輯?別人跳井你也跳?歷史上曾經流行放血療法,難道現在醫院也要用這個治病?
更妙的是,他說:"為了騎手的安全,我們初期執法會人性化,給最低罰款。"等等,我沒理解錯吧?你先搞個不人性化的規定,然後說執法的時候會人性化一點?這不是承認規定本身就有問題嗎?
他們還說要"建議美團調整配送時間"。你看到問題了嗎?一個行業協會,憑什麼去幹預一個企業怎麼經營?這就好比你開了個飯店,街道辦來告訴你:"今天起,你們的菜必須要蒸兩個小時才能端給客人,為了食品安全嘛。"
讓我們算個賬:以前騎手一天送50單,月入8000, 限速15公裡後,一天最多20單,月入3000,減少的30單去哪了?消失了。 少賺的5000塊誰來補?沒人管。
你以為這就完了?不,這只是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
騎手收入下降80%,大量失業; 外賣送不到,餐館生意減少; 餐館倒閉,員工失業;電動車廠沒人買車,工人失業;平台公司收入銳減,股價暴跌。
會出現一系列災難性後果。
就像一個蝴蝶效應,一個看似簡單的限速令,卻能引發一連串的經濟震蕩。為什麼?因為市場經濟是個有機整體,你扯一根線,整塊布都會動。
這個政策背後的真正問題是什麼呢?
為什麼這些政策如此荒唐卻還能出台嗎?因為決策者不用為後果買單。
想想看,如果一個企業家做錯了決策,會怎麼樣?
公司虧損,他要賠錢。產品不好,客戶會流失。服務差勁,競爭對手會超車。
但政府部門呢?
政策失敗了,他們不用賠錢。 民眾受損了,他們不用負責。企業倒閉了,他們照樣升職。
這就好比一個人在打麻將,輸贏都是別人的錢,你說他會不會小心行事?當然不會。這就是為什麼他們能輕飄飄地說出"建議美團調整配送時間"這種話,反正成本又不是他們承擔。
更可笑的是什麼?他們說這是為了"安全"。我問你,到底誰更關心騎手的安全?
是騎手自己,每天在街上跑的人,還是坐在辦公室裡的"廣州爹"?
這就像有人說:"為了你的健康,以後每天只能吃白水煮菜。"且不說這決定權在誰,光是這個邏輯就很可笑。安全很重要,但是:
要不要為了安全把所有樓房都建成防空洞?
要不要為了安全禁止所有人開車上路?
要不要為了安全讓所有人都住平房?
說到底,這哪是在保護安全?這是在用"安全"作為借口,行管制之實。
就像那個突如其來的地鐵安檢,表面上是為了安全,實際上是在展示權力"看,我說安檢你就得安檢,我讓你等你就得等。"
記住一個最基本的道理 – 經濟學第一課就告訴我們:"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任何政策都是有代價的,問題在於:
這個代價該不該付?
這個代價由誰來付?
付出這個代價值不值得?
這些政策會帶來什麼後果?如果真執行,後果很嚴重。
你知道一個城市是怎麼衰落的嗎?就是這樣一點點把活力管死的。
先說外賣這個行業吧。為什麼會有外賣?因為這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寫字樓的白領沒時間出去吃飯, 餐廳想多賣一份外賣增加收入 騎手想多跑幾單多掙錢。
大家各取所需,這才有了這個行業。現在好了,限速15公裡,這意味著什麼?
我給你算個賬:
過去30分鍾能送到的餐,現在要90分鍾
飯都涼了,菜都餿了
這還叫外賣嗎?這叫外等!
你說消費者會怎麼選擇?要麼帶飯,要麼忍著餓,要麼去擠食堂。
然後呢?
外賣單少了,騎手失業了!
餐廳生意差了,關門了!
電動車賣不動了,工廠倒閉了!
新業態沒了,城市在倒退!
有人說:"那就改開汽車送外賣啊!"
這更可笑:成本直接翻幾倍,堵車更嚴重了,還污染環境。
這不是解決問題,這是制造新問題。
你知道最可怕的是什麼嗎?這種政策會讓整個社會倒退回去。以前我們說城市進步了,是因為:
分工更細了,效率更高了, 選擇更多了。
但現在這些政策是在幹什麼?是在把社會推向自給自足,甚至逼著人人自己做飯吃。
最諷刺的是什麼?現在國家在強調: 要擴大開放、要發展新業態, 要激發、經濟活力
結果廣州在幹什麼?在教全國人民如何把一個朝陽產業管死。
為什麼這事值得深思?因為它暴露了一個更大的問題 – 我們的一些政府部門究竟是在服務還是在管制?
你注意到一個細節沒有?每次出台這種政策,他們都喜歡說"為你好":
為了你的安全所以要安檢!
為了你的安全所以要限速!
為了你的安全所以要管制!
但是你想過沒有:
騎手想要的是收入,不是你替他決定的"安全"!
消費者想要的是便利,不是你替他決定的"規范"!
企業想要的是發展,不是你替他決定的"規矩"!
這就像什麼?就像有個"爹"總覺得自己比你更懂你的需求:你要吃辣?不行,對胃不好; 你要熬夜?不行,影響健康, 你要創業?不行,風險太大。
更要命的是,這些決策往往都是拍腦袋做出來的。
我問你,一個城市的營商環境是怎麼被破壞的?就是這樣一點點被"好心"毀掉的。
記住一個最基本的道理:
市場經濟的核心是什麼?是選擇權。
政府的職責是什麼?是維護規則,而不是替代選擇
發展的動力在哪裡?在市場的自發秩序,而不是行政的強制命令
廣州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更應該明白:管得太死,就會死得太快; 限制太多,就會失去太多,規矩太嚴,就會僵化太深。
最後送給那些喜歡管制的人一句話:
放開市場,政府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
減少幹預,經濟才能真正活起來
相信選擇,城市才能永葆活力
可以肯定地說,電動車限速的規定,也將和安檢升級一樣,最終淪為鬧劇,要麼有法不依,要麼最後收回。
何苦呢?-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金價突然崩了!創12年來最大單日跌幅...
- 香港過氣女星准備復出,一脫成名後突然息影
- 黨媒突然下架何衛東落馬消息 意欲何為?
- 《依依向北風》開局即"王炸",比《人世間》更直白,正視與面對
- 加國男子再次中大獎 這次獎金更高
-
- 美國Vogue雜志盛贊BC這島隱秘瑰寶
- 蘭裡地產專家 多年蘭裡地產經驗
- 免費參觀的溫哥華博物館與各畫廊
- 世界最大帆船之一停靠北溫供參觀
- 啥?野火消防員加入BC公務員的罷工
- BC省將為災難性傷病增加無薪假期
-
- 荷蘭沒想到 中國芯片取得重大突破
- 又發錢 符合條件加國人能領這些錢
- 媒體報道稱楊振寧是"華裔"科學家,對嗎?
- 溫哥華資深地產經紀 工作誠信認真
- 台灣女游客被拖至牆邊侵犯10分鍾,目擊者報警
- 荷蘭表示未來幾日將與中國討論安世半導體僵局
-
- 共軍最大整肅 習軍權牢牢在握 東部戰區大換血
- 列治文土地給原住民 市府省府反對
- 美貿易代表最新警告北京:別這麼幹
- 加國省長商店親自抓賊 遭專家質疑
- 溫哥華抗議者參加全球反暴君集會
- "美國和所有盟友稀土項目趕上中國至少要5年"
-
目前還沒有人發表評論, 大家都在期待您的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