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美国回来后,发现北大变得我不认得了
-
本文为哲学教授吴飞2009年当选北大“十佳教师”后举行讲座的文字稿,题目为《今天如何做北大人》。2016年,稿件收录于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主办的《燕园网讯》。2024年11月15日,微信公众号“理想岛”转载了这篇文章,转载的版本为规避审查,将吴飞原句“甚至连一个三角地都无法保住”改为“甚至连一个s角地都无保住”,将原文中的“文革”全部替换为“WG”。但不久后文章被删除。
谢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能让我整理一下对北大精神的理解和思考。很多在北大待过的人,都有一种“北大情结”。我的这种“北大情结”,也许是不可救药的。因为从没有进北大的时候,我就已经沾染了这种情结。我在高考之前的一年里,一直把《精神的魅力》放在桌上。在到了北大之后,更是在这种情结中越陷越深,以致在美国的六年中,都要想尽办法重新回到北大。今天,如果谁在我面前说哈佛有什么不好,我会心安理得地接受;但如果谁在我面前攻击北大,我一定会和他翻脸。
但我从美国回来之后,却发现,北大变得太多,变得我不大认得了。当然,这些变化也许是因为,我从北大的学生变成了北大的老师,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了。但我知道这绝不是全部的答案。真正的变化,是在于现在的中国,和我上学时的中国,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甚至和北大曾经经历过的中国社会都不一样。在我成为北大老师,各位成为北大学生的当前中国,既不是处在深重的民族灾难中寻求光明的时代,也不是在黑暗的摸索中等待启蒙的时代,既不是革命激情熊熊燃烧的时代,也不是文化争论风起云涌的时代。北大人,已经不必再以文化巨人的振臂高呼唤醒愚弱的国民,也无法以崭新的口号塑造民族的未来命运;似乎再没有醍醐灌顶般的新思潮洗礼时代的精神,也找不到昂扬的青年斗志去对抗腐朽的社会现实。
北大,没有了激情,没有了狂妄,精神的魅力也在歌舞升平的现实中渐渐消褪,甚至连一个s角地都无保住。(CDT编辑注:吴飞原句为“甚至连一个三角地都无法保住”。)我们满眼看到的,是一个个拔地而起的古怪建筑,不知所云的雕像,和花枝招展的公司名号;满耳听到的,是娱乐社团拉人招新的锣鼓喧天,和震耳欲聋的叫卖与广告。老师们,在花样翻新而又许以重金的课题压迫下,制造着成堆的学术垃圾;学生们,在层出不穷的教学改革的驱赶下疲于奔命,浪费着青春;北大,则在专业化的迷梦和“世界一流大学”的梦呓中阉割着自己。
这还是我们认识的北大吗?这是曾经高高举起五四旗帜的北大吗?这是倡导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北大吗?这是八十年代引领中国文化反思潮流的北大吗?从这样的北大校园走出去,你凭什么让人辨认出你是一个北大人?在这样一个时代中生活,你靠什么让几十年后的人们记得你是一个北大人,就像我们记得几十年前的北大人一样?在今天的中国,怎样做一个北大人?
北大情结,使我们觉得自己和其他学校的人不一样,甚至和整个中国的其他人都不大一样。当你第一次走进北大校门的时候,就应该觉得肩膀上沉甸甸的,似乎已经担上了中国的命运,这是使北大人骄傲和沉重的使命感,是我们很多来到北大的人都曾经感到过的。但是在现在的北大待上几年,无论是当上几年老师,还是做上几年学生,在校园里的喧嚣声中,这样的感觉是不是越来越淡,越来越模糊,慢慢地就不复存在,或者你想甩掉它了?我记得我的一位学生,在北大待了几个月之后, 她对北大的界定是“北大这样一个休闲的地方”。这句话着实让我吃了一惊。
北大哲学教授吴飞
但事后想想,真的不能怪这位同学。试问在座诸位,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说出你所感受到的,而不是你所读到的北大的精神,你能说得比她更好吗?或者,如果让你描述一下,你理想中的,并且也是你正在做的那种北大人,你能说得比她更好吗?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评论
发表评论
视频
相关功能
加西网微信公众平台
加西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