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為何"突然"與北京握手言和(圖
-
鄧聿文評論分析文章:今年金磚喀山峰會和外界預期的沒有太大出入,倒是中國和印度在會議之前突然宣布達成邊界協議,雙方恢復到2020年的實際控制狀態,出乎外界預料。有跡象顯示,印度為達成協議做出一定妥協。這次令人意外的中印和解之下,到底透露了怎樣的信息?
中印兩國均未公布這次邊界協議的具體內容,不過,根據中國一些觀察家的說法,印度此次是全面屈從了中方條件。此外也有其他一些跡象似乎從側面證實這一說法,比如中方在談判中是要回到2020年的現狀,這次協議也基本實現這一訴求,印度對中方的報道也沒有否認。另外,印度輿論似乎在這段時間也減少了對中國的批評。
這次協議達成,最為直接的結果是兩國多年邊界沖突對峙總算有望結束。雙方軍隊在2017年和2020年爆發過兩次沖突,都說對方先挑釁破壞了現狀。從中方角度來看,先不論孰是孰非,願意讓中印邊境穩定下來,不再發生沖突,可印度一直不理睬中國,對華持強硬態度,所以這幾年邊境的緊張停不下來,責任在印方。假如中方的說法某種程度上接近事實,那麼莫迪政府為什麼要改弦易轍,同意和中國達成邊界協議,穩定雙方關系?
許多人認為,印度之所以在邊界問題上不向中國讓步,和美國有關,新德裡看到了中美對抗帶來的機會,華盛頓需要拉攏印度一起遏制中國,所以把重返亞太改成印太戰略,給了印度很高地位。新德裡當然懂得投桃報李,配合美國全力壓制中國。這幾年印中關系的變壞,肯定有這方面的因素。然而,無論是華盛頓的唆使也好,還是新德裡的投名狀也罷,在印中關系上,不起主導作用。新德裡有意要讓印中關系變得緊張,關鍵還是出於莫迪和人民黨的需要。考察印中的邊境沖突,大體和莫迪及人民黨在印度的崛起時間上吻合。
莫迪和習近平的“共同愛好”:民族主義和民粹情緒
人民黨2014年首次在印度選舉中贏得政權,莫迪成為總理。當年,習近平應邀訪問印,次年莫迪回訪中國。雙方在這段時間的關系還不錯。可是好景不長,2017年發生了洞朗事件,兩國軍隊在洞朗對峙了70多天。洞朗並非印度宣稱擁有主權的地區,這個地方是中國和不丹的爭執地,此次沖突印度是以“支持不丹對該地區聲稱的主權”作為印軍越境的理由。2017年也是川普上台,不過,莫迪要為不丹“打抱不平”,他的真正動機是要用領土問題做文章,擺出一副不惜和中國一戰的強硬態度,來塑造自己維護印度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民族主義強人形象,以滿足印度國民的大國心理需求。
莫迪和人民黨在鼓動印度國民的民粹情緒和民族主義方面,其實和習不相上下,只是中國的條件讓習能夠獨裁,一手遮天,印度畢竟是民主體制,表面上還是要遵循民主的一套程序,但莫迪政府對反對黨的打壓也很厲害。在操作民眾的愛國心和民族主義上,莫迪對內打穆斯林牌,他在做古吉特拉邦的首席部長時,就曾鎮壓過穆斯林,在擔任總理後,依然利用印度教和穆斯林的沖突謀取政治利益;對外打中國牌,雖然巴基斯坦是印度宿敵,但印度自認巴國不是自己對手,而中印1962年爆發過一場戰爭,印度一直想雪恥那次戰爭的失敗羞辱,中國又是第二大經濟體,無論從歷史恩怨、領土之爭還是國家體量,都可作為印度的對手,把中國塑造成印度崛起的障礙,激發其國民強烈的民族情緒和危機感,莫迪和人民黨就可在印度長久地統治下去,在莫迪看來,只有他才能最好地保障印度的國家安全和利益,不受中國欺負。
2019年,莫迪和人民黨在大選中取得壓倒性勝利,人民黨在國會的議席單獨過半,從而能夠完全主導印度的政治。也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印中兩軍隊2020年在班公錯爆發了幾十年來最嚴重的一次沖突,雙方用石頭、棍棒混戰。此次沖突印度死傷了多人。在這次沖突後,兩國關系更是急轉直下,印度幾乎全國掀起了反華情緒,新德裡也揚言,邊境問題解決不了,印中關系就別想好起來。而在這次沖突的第二年,印度加入了美國主導的“四方安全對話”領導人年度會議,眾所周知,“四方安全對話”的唯一目的,就是圍堵中國。印度也將和中國的矛盾與沖突帶入雙方都參與的組織,如上合和金磚。
客觀來說,北京確實不太想和印度發生沖突,因為它要應對美國和西方的戰略壓制以及經濟和科技的打壓就已經夠忙的了,印度作為中國的鄰國,不像菲律賓,人口比中國還多,經濟體量也大,軍隊戰力也不輸中國,北京要應對新德裡的“挑釁”,難度比對付馬尼拉大很多,從這個角度看,如果兩國邊境危機能夠解除,關系得到改善,將使中國消除後顧之憂,能夠專心對付美國和西方的壓力。現在兩國關系不好,中國還要騰出一只手來預防印度的偷襲,這當然讓北京感到有些力不從心。但對新德裡而言,可借重美國和西方的力量反制北京,何樂而不為?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評論
發表評論
視頻
相關功能
加西網微信公眾平台
加西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