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在即 中國議題為何沒成為美大選焦點
-
“有趣的是,哈裡斯居然在唯一的一次辯論中指責川普對中國心慈手軟。對華強硬從川普開始,拜登政府延續了這一政策,並使得其更狠、更穩和更准。”他說。
劉亞偉表示,他並不擔心中國威脅沒有成為總統競選的議題。“新的總統會根據美國所處的國際態勢和自己的取舍對對華政策做一些微調。當然,俄烏戰爭的擴大和中東戰事的持續會影響美國在印太地區對中國的‘圍追堵截’。”
不過,前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中國事務主任、喬治敦大學“美國-中國全球問題對話倡議”高級研究員韋德寧(Dennis Wilder)對美國之音表示,這次選舉沒有過多討論中國問題,因為美國公眾和政界幾乎一致對中國持負面看法,但是中國仍然是這次競選中的位於中心位置的,兩邊都可以利用的“壞人”。
“拜登對中國電動汽車征收100% 的關稅,以安撫底特律並在那裡贏得選票。川普不斷談論對中國征收60% 以上的關稅,”他說,“在這種環境下,對華政策根本不會進行真正的辯論。”
歷史上總統大選如何討論中國?
據美國之音此前報道,從共產黨1949年在中國建立政權,到朝鮮戰爭,到美國的麥卡錫主義時期,“誰丟掉了中國?”一直是美國社會辯論中頻頻出現的話題。在1960年的大選辯論中,如何協防台灣曾經是一個重要主題。
劉亞偉指出,除了在戰爭期間,美國的對外政策很少成為大選的主要議題,對華政策也一直是大選的眾多議題之一,並不占據主要地位。
“尼克松因為訪華1972年競選大勝;克林頓1992年曾提出如果當選,他會橫掃從北京到巴格達的獨裁者;小布什2000年說中美其實是競爭對手。但北京一直只是大選這場大戲的‘插曲’而已。”他說。
不過,杜蘭大學政治學在讀博士生史嘉辰(Jiachen Shi)在《外交學人》撰文表示,中國議題曾在美國總統大選中扮演過重要角色。比如,二戰勝利後,蔣介石的國民黨在國共內戰中失敗,美國共和黨人曾利用美國國內普遍存在的反共情緒攻擊杜魯門和民主黨,指責他們“丟失”了中國,這一立場在共和黨的選舉振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此外,1989年,中國發生“六四”天安門事件之後,民主黨總統候選人比爾·克林頓(Bill Clinton)稱北京政府為“屠夫”和“劊子手”,並指責當時的總統喬治·H·W·布什(George H.W.Bush,老布什總統)是“討好北京的暴君”。民主黨抓住機會,利用最惠國待遇(MFN)的議題譴責布什對北京的綏靖政策,最後成功將最惠國待遇問題在1992年總統選舉中突出出來。不過,克林頓上任後最終還是決定繼續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並將貿易與人權脫鉤。
喬治·華盛頓大學國際關系教授羅伯特·薩特(Robert Sutter)對美國之音表示,中國議題在克林頓和老布什的總統選舉中非常重要,在2020年新冠大流行後的競選中地位突出,但是在2016年和今年的大選中作用有限。
“中國話題曾被多次辯論。我們當時對中國非常不確定。這一點在天安門(大屠殺)事件之後尤為重要,而且由於中國的所作所為,美國支持與中國接觸的共識受到了質疑。”
而如今,美國兩黨都廣泛認同必須對中國采取強硬態度。薩特說,這種強硬態度已經持續了六年,就對華政策而言,民主黨和共和黨之間的分歧范圍已經非常小。
薩特回憶說,2020年1月,川普准備以他在經濟上取得的成就為參選基礎。美國經濟當時的情況不錯。川普認為這是自己的功勞,也准備把這個當成競選中的重要的議題。然而,新冠疫情摧毀了美國經濟和川普的戰略。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評論
發表評論
視頻
相關功能
加西網微信公眾平台
加西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