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為何遠離胡適,並多次撰文抨擊他?
-
魯迅與胡適在中國近代文學史,特別是白話文運動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不過,當後人談及他二人的關系時,總會用一句“分道揚鑣”來形容。既然是“分道揚鑣”,在這場友誼關系中,是誰先離開的誰?
查閱相關檔案不難發現,還是魯迅主動遠離胡適,並多次撰文抨擊他…
那魯迅先生為什麼遠離胡適?
初識胡適,魯迅將其引為知己
20世紀初,正在國外留學的胡適在一場“文學革命”後聲名大噪。還沒等拿到博士學位,便於1917年應蔡元培邀請來到北京大學任教。
彼時的胡適不過26歲,他在北大一口氣開辦三門課程,並創辦哲學研究院。正是從這時起,胡適與魯迅展開密切交往…
1918年8月,魯迅在日記中明確提到:收胡適及二弟的信。可見,此時的魯迅與胡適已有交往。往後的6年時間,二人觀點基本一致,互相支援,投入到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
魯迅在那段時間主攻白話文小說,隨便列舉下就有《狂人日記》《阿Q正傳》《祝福》等傳世經典。倘若沒有這幾部經典作品的誕生,文學革命乃至新文化運動將會遜色許多。
在小說創作方面,胡適自認為不如魯迅。但他也不羨慕嫉妒,每當魯迅發表作品後,胡適會立即給予高度評價,他還多次稱贊魯迅為“白話文學運動健將”。
對於《狂人日記》《阿Q正傳》,同樣不吝嗇贊美之詞。
二人的關系在魯迅為《新青年》雜志投稿時達到頂峰。當時魯迅在《新青年》上發表了多篇雜文,胡適幾乎每一篇文章都詳細拜讀。他還曾經對友人說過:看了魯迅寫的雜文,感動得一夜不能好好睡,時時想到這段文字。
當然,魯迅對胡適也多有支援。胡適在《新青年》發表過一篇名為《貞操問題》的文章,文章主旨是批判封建貞操觀,遭到當時社會各界一致批評。
魯迅緊隨其後,發表一篇《我之節烈觀》,內容與胡適觀點一致。後來胡適每每遭到其他學派攻擊時,魯迅也予以回擊。在大多數觀點上,二人幾乎保持一致,所以這段時間的魯迅與胡適除了相互支援、不時通信外還私下一起約飯,為對方的著作提供資料和指正。
總而言之,在長達6年時間,魯迅與胡適的關系可以說是知己好友。或許有人會說:魯迅曾對陳獨秀和胡適有過截然不同的評價,從這番評價中不難看出,魯迅對於胡適談不上親近,甚至認為他有些“陰險”。
但魯迅先生就是這樣一個敢愛敢恨的直爽性格。他雖然不贊同胡適一些行為作風,但並不代表他就全面貶低這個人。
不過,二人的關系還是在1924年之後徹底斷裂。
分道揚鑣後的魯迅與胡適
1922年前後,胡適的思想愈發保守,他提出“多研究一些問題,少談些主義”。正積極引進並大力推廣馬克思主義的李大釗、陳獨秀對胡適的這種思想很為不滿。
當時《新青年》的同事們一部分高舉共產主義大旗,走上無產階級革命道路;而以胡適為首的一些人提倡走改良道路,堅持自由主義。
魯迅雖然未就這一原則問題明確表態,但實際上他對胡適的觀點不滿。所以魯迅先生在那段時間先後寫了許多文章,沒有點名道姓地批判胡適。但明眼人都清楚,這些文章就是指責如胡適這樣理想主義者。
1922年5月,胡適應邀和清朝末代黃帝溥儀相會,並稱呼對方為“皇上”,此舉遭到社會廣泛譴責,就連與他關系較好的周作人也寫信提出異議。
從此,魯迅與胡適不再像之前那樣關系密切。再往後,胡適與國民黨政權的一些高官走得十分近,魯迅也越來越討厭他。
這段時間的胡適還說過一句名言“希望永遠保持獨立精神,不依附任何黨派,不迷信任何成見”。但胡先生說的話與他的實際行動卻截然相反。
在往後很長一段時間,魯迅與胡適從之前的知己好友成為陌生人,甚至魯迅還時常發文抨擊他。
1932年,胡適前往武漢講學時與蔣介石共進晚餐,此後,他的一些反動詞語也多了起來。對於胡適見蔣介石一事,魯迅肯定出言譏諷,用舊話重提,將胡適以前見溥儀的事情一起挖苦。
1932年底,宋慶齡、蔡元培在上海組建起中國民權保障同盟,魯迅立即加入保障同盟,並擔任上海分會執行委員。胡適當然不會加入,他還在為國民黨政府進行辯護。
魯迅對他的立場持蔑視態度。在給友人的信中直言不諱地說:他與胡適早已徹底斷絕聯系!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加快侵華腳步,胡適不希望中日爆發大戰,提出兩國代表交涉等折中辦法。胡適此舉遭到魯迅的痛罵,在《出賣靈魂的秘訣》一文中,他稱“胡適博士不愧為日本帝國主義的軍師”。這已經是相當嚴厲的指責了。
無論魯迅是譏諷還是批判自己,胡適從不接招,而是以沉默應對。魯迅於1936年病逝後,他才對魯迅有過一次評價。
1936年11月,女作家蘇雪林致函胡適,她在信中破口大罵魯迅,稱對方是沽名釣譽之輩。
胡適在回信中雖然將魯迅化為“敵黨”,卻以客觀評價了他的貢獻,間接維護魯迅的聲譽。
魯迅病逝後,遺孀許廣平希望能盡快出版《魯迅全集》,胡適得知此事後積極奔走,兩次寫信給商務印刷館總經理王雲五,後者答應此事。最終《魯迅全集》順利出版,許廣平特意寫信給胡適表示感謝之情。
魯迅為何主動遠離胡適?
按說魯迅與胡適同為中國白話文運動的先驅,二人在長達6年時間互相支援,成為知己好友,可為何到頭來兩人幾乎老死不相往來?
其實與二人的性格,還有對當時的時政以及革命的思想有密切聯系。
不得不承認,雖然胡適一生的所作所為值得後人商榷,但他個性溫良,一直主張走改良道路;魯迅先生性格剛烈,主張走激進革命道路。
這兩條道路不可能會“殊途同歸”,只會在某一個時間節點分裂,這便是所謂的“問題與主義之爭”。
何況魯迅先生一向嫉惡如仇,他最厭煩的人就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胡適表面上說“大家保持獨立精神,不依靠任何黨派”,實則與國民黨政府走得特別近。
盡管如此,魯迅還是沒有一開始就發文抨擊胡適,只是對他的行為聽之任之。到後來,胡適的行為愈發乖張,且離經叛道,出於一個作家,亦是一個中國人的基本良知,魯迅先生才發文對胡適的一些行為提出了批評和質疑。其本質上還是希望這位好友能幡然醒悟,不要再與國民黨政府同流合污。
這也只是魯迅的一廂情願,胡適自始至終都在為國民黨說話。既然這樣,魯迅必然會和胡適公開決裂。中國有句老話叫“道不同不相為謀”。魯迅一生敢愛敢恨,如同古代的史家那樣“秉筆直書”,對人對事不留情面,只講道理。若是繼續和胡適這樣的人虛與委蛇,那便不是我們印象中的魯迅先生了。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評論
發表評論
視頻
相關功能
加西網微信公眾平台
加西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