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何远离胡适,并多次撰文抨击他?
-
分道扬镳后的鲁迅与胡适
1922年前后,胡适的思想愈发保守,他提出“多研究一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正积极引进并大力推广马克思主义的李大钊、陈独秀对胡适的这种思想很为不满。
当时《新青年》的同事们一部分高举共产主义大旗,走上无产阶级革命道路;而以胡适为首的一些人提倡走改良道路,坚持自由主义。
鲁迅虽然未就这一原则问题明确表态,但实际上他对胡适的观点不满。所以鲁迅先生在那段时间先后写了许多文章,没有点名道姓地批判胡适。但明眼人都清楚,这些文章就是指责如胡适这样理想主义者。
1922年5月,胡适应邀和清朝末代黄帝溥仪相会,并称呼对方为“皇上”,此举遭到社会广泛谴责,就连与他关系较好的周作人也写信提出异议。
从此,鲁迅与胡适不再像之前那样关系密切。再往后,胡适与国民党政权的一些高官走得十分近,鲁迅也越来越讨厌他。
这段时间的胡适还说过一句名言“希望永远保持独立精神,不依附任何党派,不迷信任何成见”。但胡先生说的话与他的实际行动却截然相反。
在往后很长一段时间,鲁迅与胡适从之前的知己好友成为陌生人,甚至鲁迅还时常发文抨击他。
1932年,胡适前往武汉讲学时与蒋介石共进晚餐,此后,他的一些反动词语也多了起来。对于胡适见蒋介石一事,鲁迅肯定出言讥讽,用旧话重提,将胡适以前见溥仪的事情一起挖苦。
1932年底,宋庆龄、蔡元培在上海组建起中国民权保障同盟,鲁迅立即加入保障同盟,并担任上海分会执行委员。胡适当然不会加入,他还在为国民党政府进行辩护。
鲁迅对他的立场持蔑视态度。在给友人的信中直言不讳地说:他与胡适早已彻底断绝联系!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加快侵华脚步,胡适不希望中日爆发大战,提出两国代表交涉等折中办法。胡适此举遭到鲁迅的痛骂,在《出卖灵魂的秘诀》一文中,他称“胡适博士不愧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军师”。这已经是相当严厉的指责了。
无论鲁迅是讥讽还是批判自己,胡适从不接招,而是以沉默应对。鲁迅于1936年病逝后,他才对鲁迅有过一次评价。
1936年11月,女作家苏雪林致函胡适,她在信中破口大骂鲁迅,称对方是沽名钓誉之辈。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评论
发表评论
视频
相关功能
加西网微信公众平台
加西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