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撤了!中國網民集體哀歎:一個時代結束
要探究全球產業在面臨將業務遷出中國和保持現狀的矛盾時可能做出何種反應,台企的處境和選擇或許能夠成為某種先兆。 四十多年前,重新開放的中國開始吸引境外投資者,這一群體之前曾被革命者趕出中國。台灣人率先在中國設立工廠。隨後,日本人、美國人和歐洲人也紛至沓來。
如今,來自台灣的制造商、餐飲業主和其他企業主再次引領潮流,但這一次,是全球企業撤出中國的潮流。 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中國問題專家甘思德(Scott Kennedy)領導的一項新研究顯示,在去年年底接受調查的約610家台灣企業中,有超過57%的企業正在或考慮從中國大陸遷出,還有少數一些公司正在或考慮從台灣遷出,背景是中國營商環境日益惡化,而且對台海可能爆發戰爭的擔憂揮之不去。 總體而言,跨國公司正在撤出中國。官方數據顯示,今年前八個月,外商對中國工廠、商店和其他硬資產的投資下降了31.5%。對於一個多年來一直是外資聚寶盆的國家來說,這是一個驚人的變化。 值得注意的是,甘思德的研究發現,有多達57%的台灣企業傾向於將部分業務遷出中國,比例遠高於其他企業。根據甘思德的研究,在華經營的美國企業中,只有不到四分之一正在考慮或已經開始遷出中國,這樣做的歐洲和日本企業占比也只有約10%。
“台灣公司可能是‘礦井裡的金絲雀’,”甘思德的研究指出,“這些企業的觀點和行為預示著,在面對是將業務遷出中國還是留在中國的相互對抗的力量時,全球公司可能會如何行動。” 事實上,許多跨國公司都發覺自身難與中國切割。它們在艱難應對中國不斷上升的勞動力成本、知識產權保護力度仍然不足,以及最近中國政府對任何西方事物都越來越懷疑的局面。然而,由於中國市場規模龐大,這些企業仍認為留在中國至關重要。 例如,盡管大量享受補貼的中國產電動汽車湧入歐洲導致歐盟和中國的貿易緊張局勢加劇,大眾汽車(Volkswagen)等德國企業正繼續擴大在華業務。雖然來自中國本土品牌的競爭加劇,但星巴克(Starbucks)等西方消費品牌仍在加大對中國市場的投入。 甘思德在研究中指出,除了對中國風險敞口高度擔憂外,台灣企業“似乎是出於對沖風險、實現地區和全球生產布局多元化的考慮,而不是要與中國徹底脫鉤。”
這就是我的同事Jon Emont和其他人在過去一年記錄的“中國+N”(China-plus-many)戰略。例如,蘋果公司(Apple)一直在越南和印度擴展業務,同時在中國保持龐大的生產規模。 向印度多元化發展 甘思德的研究顯示,台灣公司越發有興趣將部分業務從中國轉移到南亞和中亞,主要是印度,印度是中國一個日益崛起的地緣政治對手。 我今年7月前往台北時,當地一些企業高管告訴我,在總統賴清德的領導下,政府明確推動台灣企業向亞洲(不含中國大陸)多元化發展,這是高管們所說的新政府“對抗中國”戰略的舉措之一。 這些台企高管告訴我,目的是在北京對台灣的威脅越來越大之際,加強台灣與亞洲其他國家的聯系,同時提高台灣企業的競爭力。中國將台灣視為其主權領土。 北京方面已注意到外國企業對中國的興趣正在減弱。中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試圖留住這些企業,包括一再承諾開放經濟。 然而,從根本上講,這一努力與習近平的總體國家安全議程相沖突,該議程的重點是使中國擺脫對西方產品的依賴,抵御所謂的外國威脅。這使得對華投資成為外國企業的潛在雷區。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評論
發表評論
視頻
相關功能
加西網微信公眾平台
加西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