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宫廷里,为什么这么多朝鲜人和越南人?
-
颇为惊艳的是,来自安南的宦官在指挥国家工程层面也有突出表现。正统五年(1440),明朝重修京城的城墙。工部侍郎蔡信认为“役大,非征十八万民不可”,而后,皇帝命太监阮安董其役,其借取京师操练的兵卒万余并不惊扰百姓,年中就完成了。杨士奇赞曰:
“(阮) 安之忠于奉公,勤于恤下,且善为画也,谓事之成非由于人乎。”
除了行政军务之外,来自安南的外臣同样擅长发明火器。明朝平交址之后,创设神机营,专掌“操演神铳、神炮诸火器”,神机营“分为五军、中军、坐营内臣一人,武臣一人,其下分为四司,各监枪内臣一人”。作为胡朝篡逆之子的黎澄(胡朝,越南古代朝代,建立者系胡季犁,本是越南陈朝末期的权臣,后改为黎姓)因擅长火器,得以被成祖宽宥,被授以在工部营缮清吏司主事的职务,专门负责制造火器,“授以官专督造兵仗局锐箭火药”。宣德三年(1428)正月,被升为工部右侍郎。正统十年(1445),“六月甲寅,升工部左侍郎黎澄为本部尚书”,这位安南外臣竟最后以正二品安老余生,不可谓不令人惊叹。
明宣宗年间之所以重用安南宦官,是因为这些人来自异域的“火者”身份注定其在朝中甚至中华境内基本孤立无援,只有尽心效忠一种选择。他们既不容易扩张势力,甚至也不会和文官集团产生冲突。这对于宣宗维持政局的平衡与稳定产生了奇特的政治效应。尤其是宣德年间,安南宦官与内阁中的杨士奇、杨荣相互裨益,形成了明朝历史上少有的宦官与文臣共荣的局面。
来自高丽(朝鲜)与安南的贡女、宦官不仅相貌普类中华,且久习汉字书籍,与中原之人几无区分,加之他们多无根基背景,因而能够在明朝内廷中迅速崛起,受到明朝帝王宠爱和倚重,跻身上层政治圈层。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评论
发表评论
视频
相关功能
加西网微信公众平台
加西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