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宫廷里,为什么这么多朝鲜人和越南人?
-
“明人入东都,掳掠女子玉帛,会计粮储,分官办事,招集流民,为久居计,多阉割童男,及收各处铜钱, 驿送金陵。”
这些安南太监在明朝内廷之中多有晋升,甚至有大量宦官成为可以设墓立碑的高阶太监。
此外,明代文献及北京庙碑中记载的大量阮姓宦官,同样极有可能来自安南。
在明代,来自藩邦的宦官都有一项特殊的用途,就是作为大明的外交使者出使母国,这些人既有语言优势,也了解该国国情,况且因为阉人的特殊身份而大概率不会对母国有过多的个人情结,这样的使节无疑符合大明利益。永乐三年(1405),明成祖朱棣为了处理明朝、安南之间宁远州归属的纠纷,曾派遣阮宗道回到安南出使调和。这些太监在出使期间甚至也兼有刺探情报的相关任务。
安南火者最为出彩的时刻在明宣宗朱瞻基时代:朱棣把相当一部分安南阉童赏赐给了太子朱高炽和太孙朱瞻基,《明史》记载:
“成祖爱之(安南火者),教令读书,涉经史,善笔札,侍仁宗东宫。”
安南阉童从潜邸时就一直追随仁宗、宣宗,其中最为出名的是王瑾,初名陈芜。宣宗为皇太孙时,其朝夕给事。及即位,赐姓名(王瑾),并成为明宣宗朱瞻基的心腹。这位安南宦官也确实有卓越的军政才能,不仅曾经参加宣宗平定朱高煦的战争,还参与到宣德时期的军务处理。“从征汉王高煦还,参预四方兵事,赏赉累巨万,数赐银记”。明宣宗甚至为了他打破了宦官不可娶妻的禁忌,“赐以(王瑾)两宫人,官其养子王椿”,可谓殊荣备至。
同样受到宠信的还有安南宦官金英、范弘。宣德七年(1432),皇帝赐司礼监太监“(金)英及范弘免死诏, 辞极褒美”。这两位安南宦官从小就受到系统的文化训练,具备了处理政务的能力。以范弘为例:
“范弘者,交趾人,读书有文章。正统中被蒙眷遇,凡经筵讲义,若制诰之。令主修实录及五伦书,皆以命弘。弘刚毅果敢,勇于为善,与土木难死焉。”
安南宦官不仅协助皇帝处理行政事务,甚至随同英宗皇帝出征,在土木堡死于乱军之中,诚然可谓忠义。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评论
发表评论
视频
相关功能
加西网微信公众平台
加西网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