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期: 2024-05-27 | 來源: 5分鍾快讀 | 有1人參與評論 | 字體: 小 中 大
“丁克”,即結了婚卻不要小孩的家庭,這與傳統“傳宗接代”的觀念相當沖突。
然而實際上,“丁克”這一概念自從上世紀90年代起便已經傳入我國。並且在當時,就已經受到了一批年輕夫妻的追捧。
那麼當年的第一批“丁克”,如今過得怎麼樣?是在慶幸當初自己的選擇明智?還是因為錯過了最佳生育年齡而後悔不已?
老年“丁克”,日子怎麼過?
今年春節的時候,在全網擁有千萬粉絲的網紅張沫凡,回北京看望了自己的舅舅和舅媽,他倆可稱得上是當年最早的一批“丁克”。
一見到他們,張沫凡驚得下巴都快掉了。
原來,兩人今年都已經54歲了,歲月卻好似在他們的臉上沒有留下一點痕跡。兩人看起來不僅皮膚光滑無皺紋,就連氣色都要比實際年齡看起來年輕十幾歲。
而當問及當年兩人為何選擇丁克,舅舅更是心直口快地表示:“因為看你太淘氣了”,此話一出,在場的家人紛紛哈哈大笑。
然而當博主問起姥姥和姥爺,當年是否同意二人“丁克”時,二人的回答也是相當果斷:“不同意!”
雖然不同意,但是他們也只能無奈地表示:“現在想什麼也白想啊。”
隨後,比較尖銳的問題隨之向舅媽襲來:“女人45歲以後不能生育了,有沒有想過萬一舅舅後悔了怎麼辦?”
舅媽直言:“我隨時放他走!”現場人聽聞又是一陣哈哈大笑。
可見,無論是舅舅還是舅媽,直到今天心態、狀態依然十分年輕。盡管家裡的老人不同意,他們也還是以一種歡樂的心態面對。
可在這份歡樂的背後,要承受的是家中人幾十年的堅決反對。一路走來,想必他們也實在談不上容易。
這時候,有的讀者可能會提出意見:家在北京,不愁吃穿不用擔心養老問題,這樣的例子一點兒說服力都沒有!
接下來的這個例子,就要談到選擇“丁克”的“靈魂問題”了,那就是:養老!
“養兒防老”還是“自己養老”?
2022年的一檔街頭采訪節目中,一位73歲的“元老級”丁克阿姨接受了采訪。
問及當初選擇“丁克”的原因,阿姨直言不諱:“我不會做家務,不會帶小孩的。”
據悉,阿姨在33歲的時候和丈夫結婚,如今已過三十余年,並且“生活得很好”。兩人都已經70多歲,至今還仍在上班。
並且這位阿姨表示,在自己單位有許多同事都是“丁克”,並且生活得都很幸福很和諧。
結婚之初,阿姨的父母也對此持反對態度。但由於阿姨家裡是傳統的多兄弟姊妹的家庭,光是侄子和侄女就有一群,所以父母的反對倒也沒有掀起多大的風浪。
現在年紀大了,又沒有來自兒女的壓力,兩位老人的生活也是十分閒適。
阿姨每天就是逛逛公園買買菜,而大爺則每天在家中洗衣做飯,兩人在生活上的配合也是十分默契。
到了假期,夫妻倆往往選擇一起出去旅游,看一看祖國的大好河山。
而身邊的許多老人家中都有兒女,兒女們又有兒女,到了節假日,忙著照顧孫子孫女的老人們跟他們倆也“玩不到一塊兒去”。
隨後,阿姨說等到自己百年之後,准備將遺產留給一直照顧自己的侄子侄女們。
她說,盡管自己和老公的工資在上海不算很高,但是倘若只有兩個人生活的話,要滿足日常需求還是很輕松的。
而如果有孩子,在房價動輒千萬一套的上海,夫妻倆可能就沒什麼閒情雅致去游山玩水了。
至於養老的問題,夫妻倆更是覺得完全不用擔心,實在不行了就去敬老院。
二人在“丁克”的幾十年間,也沒有擔心過“養兒防老”的問題,更傾向於“自己防老”。
對此,評論區的網友們也分成了兩派。
不少網友表示,覺得阿姨是在“故作輕松”;另一派網友卻覺得,有的人就是不喜歡小孩,要尊重他們的選擇。
誠然,許許多多當年選擇“丁克”的夫妻,都對自己的老年生活十分滿意。然而,也有許多人在選擇“丁克”之後,追悔莫及。
“丁克”背後的隱患
談及“丁克”,不少人會想到幾年前,著名導演爾冬升的“生子事件”。
2019年,時年68歲的爾冬升突然被曝出有一個兩歲的女兒。此事一經爆料,頓時點燃了香港(专题)娛樂圈。
然而,輿論場卻並沒有對他“老來得子”的祝賀,反而是一片辱罵之聲。
只因,按照時間線,他孩子出生的時候他和前妻還尚未離婚,這個孩子是妥妥的“婚外情”產物。
並且在此前,爾冬升還多次在公開場合高調表示,自己和妻子是“丁克”,不要孩子。這便使得這件事變得尤為諷刺。
而面對丈夫的出軌、背叛,已經60多歲的爾冬升前妻羅曉文,心中除了無奈,還是無奈。
羅曉文面對記者的采訪,表示當年二人結婚之時,爾冬升便表示支持她的“丁克”主張。誰曾想到,經過了18年的婚姻生活,當年的誓言也終究付諸東流。
60多歲的羅曉文,早已失去了生育能力。不知事到如今,她有沒有後悔過當年的選擇。
對於此事,著名女性財經評論家葉檀也有話要說。
葉檀和丈夫都是著名高校畢業,並在海外留學後歸國的高級人才。二人結婚後,誰都不願意放棄自己的事業,便也一直沒有要孩子,一直“丁克”至今。
在多年的婚姻生活中,她看著身邊不少女性朋友,都在生了孩子後漸漸放下了自己的事業。而自己這邊,事業卻一直水漲船高,蒸蒸日上。
她一直堅定相信自己當年的決定是正確的。
然而這份自信,卻在2019年的一場變故中被打破了。
2019年,葉檀不幸被診斷出了胰腺癌。
醫生對她說,胰腺癌的誘因,很可能是她長年的勞累。並且胰腺癌患者的治愈人數少之又少,醫生勸葉檀“做好心理准備”。
後來,幸運的葉檀經受了9個月的治療,病情得到了及時的控制,最後成為了少數被治愈的患者。
然而,曾經堅決支持“丁克”的她,卻坦言:“後悔沒要個孩子”。
她表示,在自己最痛苦的那段時間,十分羨慕那些身邊有子女圍繞的病友。“如果早知道會這樣,我當年就算領養也得要個孩子”,葉檀後悔地表示。
可如今,木已成舟,命運從不會給人多少後悔的機會。
“生育主義”還是“不育主義”?
直到今天,我們依然能夠經常在互聯網上看到,許多人為“生不生”這個問題吵得不可開交。
有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生孩子是義務也是責任。並且,孩子是平淡生活中的增味劑,也是夫妻老了之後的保障。
也有人說,孩子是一種負擔。並且,在無法保證孩子生活充滿幸福、歡樂的情況下,“不生也是一種善良”。
筆者認為,在選擇是否成為父母之前,我們首先應該成為自己。
誠然,在當今社會,養育孩子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和代價是難以衡量的。並且,隨著整個社會生活水平、知識文化水平的提高,每個孩子成長所需的生活成本、教育成本只會水漲船高。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承認,孩子為父母帶來的快樂、成就感等情緒價值也是其他事物所不可比擬的。而刻印在基因裡的父母之愛,也能夠成為許多父母多年的精神支柱。
但無論“生”還是“不生”,最終都應當,也必然取決於父母。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人”,即使成為夫婦,成為父母,這個身份也不應當有所改變。
為了保持人格的獨立而選擇“丁克”,社會應當給予支持和尊重;真心相愛的兩人選擇誕下“愛情結晶”,也應當得到尊重和祝福。
無論選擇“生育主義”還是“不育主義”,我們首先應該是“幸福主義”的人。-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全球爆火網紅實測14天斷食 結果現一嚴重後遺症
- 機場outlet推10周年慶典 將再擴張
- 大溫皇家騎警:警惕這幫衣著光鮮的女人
-
- 劉曉慶更換頭像上熱搜!她與第7個男人官司被扒出
- 力邦藝術港 展覽活動拍攝場地租賃
- 這溫哥華社區大動作 住房數量翻倍
- 革命劇看八一廠就對了,陳龍飾周恩來,張一山演林彪,將上線央視
- 一個破產富二代 迎娶了三個俄羅斯女人
- 潛在買家入場 加國各地房市差異大
-
- 禁止中資美國買地 又是送北京一個大禮?
- 市場停滯 加國這類房屋想出手太難
- BC電動車主迎喜訊 隨時上HOV車道
- 溫哥華房價vs美國城市房價 太戳心
- 地中海飲食兩年 日常必買10種食材
- 持綠卡返美被拒 加國川粉男裂開了
-
- 華人女子回國,剛下飛機就不幸身亡,只因忽略...
- 溫哥華牙醫診所 經驗豐富服務全面
- 絕非偶發!日本7-11發文使用"中國台灣"
- 上海街拍驚艷不斷 滿街辣妹迷你裙
- 普京堅信烏克蘭即將總崩潰 夙願馬上實現
- 國安局長現身華府 台灣外交微妙突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