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初代丁克現狀刷新認知:"後遺症"果然來了
後來,幸運的葉檀經受了9個月的治療,病情得到了及時的控制,最後成為了少數被治愈的患者。
然而,曾經堅決支持“丁克”的她,卻坦言:“後悔沒要個孩子”。
她表示,在自己最痛苦的那段時間,十分羨慕那些身邊有子女圍繞的病友。“如果早知道會這樣,我當年就算領養也得要個孩子”,葉檀後悔地表示。
可如今,木已成舟,命運從不會給人多少後悔的機會。

“生育主義”還是“不育主義”?
直到今天,我們依然能夠經常在互聯網上看到,許多人為“生不生”這個問題吵得不可開交。
有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生孩子是義務也是責任。並且,孩子是平淡生活中的增味劑,也是夫妻老了之後的保障。

也有人說,孩子是一種負擔。並且,在無法保證孩子生活充滿幸福、歡樂的情況下,“不生也是一種善良”。
筆者認為,在選擇是否成為父母之前,我們首先應該成為自己。
誠然,在當今社會,養育孩子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和代價是難以衡量的。並且,隨著整個社會生活水平、知識文化水平的提高,每個孩子成長所需的生活成本、教育成本只會水漲船高。
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必須承認,孩子為父母帶來的快樂、成就感等情緒價值也是其他事物所不可比擬的。而刻印在基因裡的父母之愛,也能夠成為許多父母多年的精神支柱。

但無論“生”還是“不生”,最終都應當,也必然取決於父母。每個人都是“獨立的人”,即使成為夫婦,成為父母,這個身份也不應當有所改變。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評論
發表評論
視頻
相關功能
加西網微信公眾平台
加西網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