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疏地摸起许久没碰的笔,只为水族馆前亭亭玉立的有缘人。
一切佛法之根本唯四字,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佛陀讲法的一切,佛陀悟觉的也是这个缘起性空。
要理解什么是缘,就必须先谈因果二字。佛教的因果,并非是逻辑学意义上的因果,而是发生学意义的因果。你若想深入了解何为发生学,可以读一下Jean Paget的《发生认识论原理》。这里只简单说一下,但凡简单说,就是故意将就地说,你能理解到那种意思就行。
我们提因果关系,其实是穆勒的自然齐一律。就是说,在自然界中,凡发生一次的事,在相似的情形下不仅将再发生,而且会一直发生。现象有先后相继次序的规律,即每一个具有开端的事实皆有一个原因。
可以看出,逻辑上的因果是比较硬梆梆的,是一种线性思维。
除了佛家,主流的各种思潮、宗教、哲学等其他人也讲因果,但和佛家确实有点区别。
最简单的话讲吧,其他思潮认为因果拆开了就是因和果,因是果之原,果是因之报。比如我逛街因为恰巧鞋带散了,低头的一瞬间看到20块,赶紧捡起来揣口袋。那论因果关系,捡到钱是果,低头是因,鞋带散了是更前的因,去逛街是更更前的因,我想去逛街的念头是更更更前的因,我无聊是更更更更前的因,我今天没饭局、我没约到欧耶、欧耶微信钓到一个姑娘是更更更更更。。。。。。
这一串就是我们概念里的因和果。我们自负地认为能追认到因,并且把这个推广到任何方面。这其中,一方面是自负,一方面却是事实的认知能力的强大。不能因为怀疑论或者批判主义把所有的原因追认看作一次有限眼界里的自以为是,这样就陷入虚无主义了。我们起码应该比古印度阿三的认知能力强大许多。
因果是对过去事件的总结和解释,否则我们内心不得安宁。但是因果不能用来预测未来。为什么?前面讲,其他家的思想就是因-果。因为因,所以果。但是佛家提出了一个缘字。
佛家是这样的模型:因-缘-果。也就是因只是因,有缘的作用,才会果。(当然,世间所有的因果要这么分析,都是有缘的,但其他家就不会这么单独把缘拎出来讲。)缘的单独提出,可能是古印度阿三因为认知能力缺陷,一下子面对复杂的(多个线性因、并行因、概率因、想破脑袋也想不出的隐形因等等)因果时瞬间懵逼,头脑宕机,分析能力跪地投降,于是干脆团成一团,囫囵一口叫成因缘合和。。。
但是,缘这个概念的提出,在后面却有未曾想到的妙用。
比如因为有“缘”这个生造概念的引进,可以解决前面说的因果不能解释未来的原因。为什么能分析过去之事,能根据一个果反追回因?佛家这时就得意了:因为有果的时候,缘已经参与完毕,缘已经让你知道了,你自然能追溯回那个因。而预测未来时,你固然知道因,但缘却未起,自然预测不到果。
回头看捡钱的那个事例。我捡到钱,是因为我低头,这不错,但我撒尿时也低头,却只见到毛见不到钱,为什么?因为我捡到钱的时候,因是低头,但还有别的因,比如前一分钟一个人刚路过丢了钱。而那个人为什么丢钱,因为他流鼻涕要掏纸巾,把钱掏丢了。他的钱哪里来的?可能刚从柜员机取的。为什么流鼻涕,因为感冒了。。。又是无限循环的一串因。这时候,佛家的因-缘-果模型就起作用了,因为一个缘的参与,不光压缩了原因追溯的旁支,而且掐断了你妄想预测未来的野心。别人像我一样去街上捡钱空手而归,骂我因果虚妄的时候,我摊着手一句缘分未到就OK了。LOL
所以,佛家的一个特性就是在因果之间强势插入了一个缘,这个在他们的语境中没有对错,甚至,这个缘引入现在我们的思维,也不会妨害什么事情。毕竟只是思想中的一个假设。
佛陀说法,其实归根到底就是缘起,也就是佛教一起步,就注定了与别的思潮不一样了。原始佛教最根本的论证,就是缘起。佛陀的大徒弟舍利弗,就是听到缘起法之后,才加入了社团。可见缘起这个概念对于佛教的重要性。我认为缘起是一个比较牛逼的思想实验,比后期的阿毗达摩、般若、乃至禅宗思想都要牛逼。
我们返回到那个释迦牟尼生活的古印度。当时主要就三个思潮:婆罗门教,姑且可以称之为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梵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和始基,宇宙现象都是梵的幻化。第二种是顺世论唯物主义,认为万物的基础是地水火风四大物质元素。第三种是以耆那教和数论派为代表的二元论,认为万物是由物质元素和精神元素共同构成。
古代凡是哲学,总要探究一下世界到底是个怎么样的本质,所以总会提出各种各样的本体论思想。什么是主观唯心主义?就是我的心是世界存在的基础,老子一咽气,世界就毁灭。代表是英国的贝克莱(时间的存在是因为被感知)、中国的王阳明(吾心即是宇宙、心无外物)以及新加坡的阿杜(我闭上眼睛就是天黑)。
什么是客观唯心主义?就是有一种逃脱的先验的精神、规则、理念、业力主宰着世界,我们这个世界只是这些精神、规则、理念、业力的表现。代表人物是希腊的柏拉图(理念)、中国的朱熹(理为“本”,气为“具”)以及台湾的SHE(你是天你是光你是唯一的神话)。
什么是唯物主义?就是物质先于狗屁倒灶的精神、理念,而且你死不死跟这个世界存不存在没关系。唯物主义就不分什么主客观了,因为都唯物了,跟心啊、理念啊木啥关系了。至于后现代主义提的主观唯物主义,那是扯淡的,你不要听不要看,后现代主义思潮都是扯淡,都是反智的。
古印度要么玩客观唯心、要么玩唯物主义、要么玩二元论,那佛教玩啥?佛教啥都不玩,规避了这个命题。其实中国人是比较倒霉的,主流的儒教和佛教都回避这个问题,就算道家有道这个看似客观唯心主义的东西,但深究起来这个道是自然而然,说了等于白说。而到了需要给本体论的时候,就剩下朱熹和王阳明在亡羊补牢了。至于为什么本体论对一种文明非常重要,就不扯远了。
佛教用缘起来解构了本体论的问题。别问世界本源是啥,别问一切是什么主宰,诸法从缘起。注意,这个缘不是本体论的概念,不是有缘造就这个世界。。。太累了,明天再继续。
昨天讲了,佛教的思想和当时古印度阿三的其他思想不同,佛教不回答世界到底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但也不否认其中任何一个,当然也不回答谁是第一性,也不回答什么是第一因。佛教承认佛教思想创立时已经存在的全部这个世界(包括精神和物质),不意淫自己的教义创造了这个世界,这是难能可贵的。作为一种宗教来说,这是超乎意料的大度和涵养,不得不说是释迦牟尼个人的功劳。释迦牟尼承认精神和物质的存在,只是用一场思想实验来分析这个现状,这个思想实验就是缘起。
注意,我用到分析这个词,希望你记住这个词。因为佛学语境里面,其实没有论及本质的断语,只是教给信徒怎么去分析,怎么去看。比如说五蕴。什么是五蕴PANCA SKANDHAS?色受想行识。通俗点讲,早期佛教把世界万物包括人自身都视作一种现象,而这些现象是由各种“名色”(十二缘起中的一支,简单说就是世间一切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五蕴和缘起构成了佛教所有理论的最基础的部分。干脆让我跳开去先讲一把五蕴,再回头讲缘起。
梵文SKANDHAS,本意是树干。众所周知,古印度的沙门(沙门指的是非婆罗门教的那些教派,佛教当然是其中之一),一般喜欢在丛林里面获得,(废话,他们也想去城镇,但城镇被婆罗门霸占着,他们只好瘪三一样躲在现在亚马逊丛林一样的当年的印度热带雨林里。好处很多,比如不怕官府当邪教抓去劳教,饿了能摘果子吃,不至于饿死,可见当年佛教才是纯种野生),所以他们都对树丛有母亲一样的亲切感。而当时印度最容易让释迦牟尼引起注意的就是榕树。
恰巧我小时候生长的地方也有许多榕树,很熟悉。榕树其实是种附生植物,种子长在别的树上,然后吸取别的树的养分,开始先把根给发育出来,用吃奶的力气使劲网地面张,气根一旦接触地面,就一脑门扎进去,然后变粗变壮变成支柱根。这些是兵分两路的左路军,右路军也没闲着,但它们不往地面长,而是去缠绕那个宿主,像是欧耶喜欢的SM束缚一样绑起宿主之后,同样变粗变壮,慢慢勒紧,最后冰恋一样吧宿主活活绞死。然后这片地方就过户给了这棵榕树。不对,是这片榕树。而大概一百年后,就可以看到一根根树干杵在那边,像是一根根的柱子。 这里的蕴,其实就是指这些榕树的树干,意思是一个个支撑物。所以释迦牟尼用五蕴来象征构成经验世界、现象世界的支柱,其实是恰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