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能源史上,電力的傳輸過程,能源損耗巨大。目前使用的傳輸材質中,大約7%的能源熱是在傳輸過程中損失掉的。這是世界上所有能源公司一直頭疼的問題。
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卡末林•昂內斯發現了一種能夠將電子損失降到0的傳輸材質,命名為“超導體”。因為這樣發現,昂內斯榮獲諾貝爾獎。
但令人遺憾的是,要想實現這種傳輸條件,環境必須在冷卻至絕對零度(也就是零下273攝氏度)。這在現實世界中絕不可能,因此這一科研成果無法付諸實踐,能源公司依舊承擔巨額損失。
昂內斯
此後的107年,科學界無數科學家前赴後繼,一直希望研制出能夠在常溫條件下實現“超導體”性能的材料,卻都以失敗告終,直到中國科學家曹原的出現。
在攻讀博士期間,曹原發現,當疊在一起的兩層石墨烯彼此之間發生輕微偏移的時候,按照他的理論推測,材料會發生劇變,有可能實現超導體性能。
但他的這一推測,卻引起了諸多物理學家的質疑,他們認為這不過是一個20歲的小孩,關於世界的美好幻想。真實的試驗結果絕不像曹原想象的那樣簡單。
雙層石墨烯
曹原沒有被外界質疑的聲音擊退,相反他仍舊堅信自己的判斷。
為此他日夜蹲守在實驗室,克服高溫、極寒等多種極端困難條件,一次又一次的為捍衛自己的夢想,努力付出。
終於,在一次實驗中,曹原巧妙的將角度旋轉為1.1度時,奇跡發生了,置身特殊電場的兩層石墨烯,成為超導體,電子在其間暢行無阻,曹原終於向世界證明了自己!
欣喜若狂的曹原深知,這將是一個改變世界的研究成果。為此他小心謹慎,通過7個月的反復實驗,最終在今年3月份,完成了全部實驗,打破了世界107年來超導體魔咒!
隨後,他將學術論文整理後,投給了《自然》雜志。
《自然》雜志編輯收到論文後,激動的都沒來得及排版,就將其中一篇文章提前發到了雜志網站上,隨後通過另外一篇文章進行評述。
一經刊登,曹原瞬間震撼了世界!全球科學家都迫切的希望自己能在實驗室中,復制曹原創造的奇跡。
一位哥倫比亞大學教授甚至激動的說:“曹原為我們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我們能做的太多了。”
在曹原發表論文之後,短短9個月,石墨烯的初步商業化應用已經落地。以手機為例,一旦安裝石墨烯電池,手機的充電時間將被縮短為16分鍾的閃沖。
以此為基礎,曹原的發現將極大的促進電子消費品工業的發展,在能源傳輸方面,將為全球能源行業省下數千億的資金!
也是因此,年僅22歲,曹原成為了年度世界最受關注的科學家。無數大學和科研機構向他拋出橄欖枝,甚至有大學願意為他提供一份教授的職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