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良镛出生於书香世家,其家族是浙江海宁的名门望族,清朝康熙年间曾出过5位狀元和7名翰林;但到了雍正年代,查家不幸被捲入了唡宗文字狱,牽连甚大;他亦曾经将家族的这段遭遇,改编写进《鹿鼎记》中。查良镛童年最受祖父查文清的影响,令他深信读书才可解决民族苦难。
身为一代名作家,查良镛毕生与文字结下不解缘。1948年他来港生活,开始其报业生涯,其後他分别出任过《大公报》和《新晚报》的副刊编辑;至1959年,35岁的他决定自立门户,以稿费积蓄的8万元,与老同学沈宝新合共投资10万元创办《明报》,以圆他想办一份小说报的梦想。
报界笔战 声名大噪
《明报》在同年5月20日创刊,惟经营初期非常艰苦,人手只得4名,每日销量虽不足一万份,成绩已算不错,全赖金庸的武侠小说与作家简而清的马经,才吸引到读者购买。到了六十年代初,大量内地难民来港,《明报》把握良机,全力报道难民潮,销量倍升至每日3万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