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是覺得
在比例上,“亞洲女司機不會開車”是真的,沒有冤枉。這是比例上的,當然女性裡面不乏開車開得好的,但是比例上符合這種給人的印象。
我覺得跟亞洲(中國,日本,韓國,越南等)的男女文化有密切的關系。
首先,亞洲人的女性不如西方女性獨立,而且開車的時間也往往比較晚。因此,比例上說,新手比較多。譬如,西方女性18歲就紛紛考駕照了,但是亞洲女性是不得已實在需要開車才被迫去考駕照的,也許是二十幾歲,也許是三十幾歲,有的還四十多歲。這個在男人裡面是比較少的,西方女性一般也不會這樣。
第二,亞洲女性如果不是自己開車上班或者買菜的話,比較少開車的機會。亞洲大男子主義的風氣比較明顯。只要有男性同行,肯定是男性主動開車。很多男性受不了同行女性提出“我來開車”或者“開我的車”的。這樣女性就少了很多開車的機會(譬如平時男女出行或者家庭度假),也導致了很多女性是長期新手狀態。
同時,亞洲女性普遍喜歡被哄著捧著,不喜歡自強獨立的行為。我認識一個中國女性,她認為男女開車出去,必須盡量開男的車,否則那個男的“不像男人”。就算是情況特殊,剛好是她把車開出來了,男的上車也必須立即主動提出由他來開車,否則也“不像男人”。在此心態下面,女人開車的時間和經驗大大減少,有時候自己開就會出現經驗不足險象環生的情況。
第三,亞洲女性傾向於感性思維,做事情比較靠感覺,不太喜歡用推理和邏輯。但開車和路面的規則是有比較強的邏輯性的,如果這樣,可能會這樣。如果那樣,就可能會導致那樣。很多規則都是總結了很多車禍發生的原因而實行的。這導致亞洲女性的思維方式會在瞬間要做出正確的選擇(該走還是該停)的時候容易產生猶豫或者錯誤決定。
以上不是說全部亞洲女性都那樣,但是比例確實比西方女性要高一點。這確實就給人一種感覺是亞洲女性大多不會開車。
另外,西方人也普遍覺得亞洲人(男性也包括在內)開車技術都較差,這也是個比例問題。估計和新移民開車習慣的變化,以及新司機較多有關系。
一拿鐵一 寫道: |
首先我是覺得在比例上,“亞洲女司機不會開車”是真的,沒有冤枉。這是比例上的,當然女性裡面不乏開車開得好的,但是比例上符合這種給人的印象。
我覺得跟亞洲(中國,日本,韓國,越南等)的男女文化有密切的關系。
首先,亞洲人的女性不如西方女性獨立,而且開車的時間也往往比較晚。因此,比例上說,新手比較多。譬如,西方女性18歲就紛紛考駕照了,但是亞洲女性是不得已實在需要開車才被迫去考駕照的,也許是二十幾歲,也許是三十幾歲,有的還四十多歲。這個在男人裡面是比較少的,西方女性一般也不會這樣。
第二,亞洲女性如果不是自己開車上班或者買菜的話,比較少開車的機會。亞洲大男子主義的風氣比較明顯。只要有男性同行,肯定是男性主動開車。很多男性受不了同行女性提出“我來開車”或者“開我的車”的。這樣女性就少了很多開車的機會(譬如平時男女出行或者家庭度假),也導致了很多女性是長期新手狀態。
同時,亞洲女性普遍喜歡被哄著捧著,不喜歡自強獨立的行為。我認識一個中國女性,她認為男女開車出去,必須盡量開男的車,否則那個男的“不像男人”。就算是情況特殊,剛好是她把車開出來了,男的上車也必須立即主動提出由他來開車,否則也“不像男人”。在此心態下面,女人開車的時間和經驗大大減少,有時候自己開就會出現經驗不足險象環生的情況。
第三,亞洲女性傾向於感性思維,做事情比較靠感覺,不太喜歡用推理和邏輯。但開車和路面的規則是有比較強的邏輯性的,如果這樣,可能會這樣。如果那樣,就可能會導致那樣。很多規則都是總結了很多車禍發生的原因而實行的。這導致亞洲女性的思維方式會在瞬間要做出正確的選擇(該走還是該停)的時候容易產生猶豫或者錯誤決定。
以上不是說全部亞洲女性都那樣,但是比例確實比西方女性要高一點。這確實就給人一種感覺是亞洲女性大多不會開車。
另外,西方人也普遍覺得亞洲人(男性也包括在內)開車技術都較差,這也是個比例問題。估計和新移民開車習慣的變化,以及新司機較多有關系。
|
沒說到點子上
亞洲婦女地位低下是主因
以前共產黨解放婦女 大解放司機有不少是婦女 車技不輸男司機 現在全面倒退
不對,我那一代大學時都已經學車了,我覺的周圍的女性只要是國內學的車,開車都溜溜的,不好的都是這兒學的
每次右道超車,回頭一瞄,如果是znhf,很理解,搖搖頭算了。
據說中國學開車都是起於手動杆大卡車,這樣技術比較過硬。
中國人在異地開車肯定需要適應相當長的時間,主要解決路感問題。
我一個親戚來,坐在我的車裡,每次我停在stop 線後等待期間她都緊張得不行,積極地幫我左看右看然後喊著“快出去快出去沒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