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课前很兴奋,兴奋的是古老的太极散手终于踏上了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一片土地;同时也很担心,因为跟随师父9个年头,接受的从来都是最“朴实”的授课方式,说白了就是直接讲练法(单操),然后根据讲过的练法,直接讲练法的应用(打法),最后通过练法的应用(打法),再直接讲拳理和拳理渗透.......
实在担心这样一套“朴实”的授课方式,能否得到温哥华拳友的认可和支持?
但是事实证明,这种古老的传承授课方式,在这片年轻的国度里,依旧得到了响应,特别是拳友里,还有一位不以汉语为母语的朋友。这可能就是传承的力量,传承的生命力,这可能也是对传承历史尊重的回馈。
记得师父提过“刻舟求剑”这四个字,说现在社会上习练太极拳,都犯此病,原因是他们都是按着书本上的棚,捋,挤,按来学习太极拳。岂不知,棚,捋,挤,按,採,趔,肘,靠,是对太极散手训练过程中,劲路等技术现象的文字描述,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任何人,一定是先有训练过程中的种种行功体验,才有可能听懂关于劲路等技术现象的文字描述。反过来说也是一样,如果一个人仅仅通过讲述太极拳行功体验的文字,来学习和理解太极拳的习练方法,就会犯本末倒置的错误,同时,这种做法也是刻舟求剑。
就好比一个生活在雪原上的北方人,是因为他从小就能看到白茫茫的雪原,并且能够切身感受到雪的寒冷和特征,他才全面地知道“雪”这个文字的准确概念,才会把“雪”这个字的应用,达到尽善尽美的程度。而一个从来没有离开过非洲的黑人,他打出生就没有看到过雪,更没有真切的体会到雪的寒冷,那么,他单单凭借语言文字对雪的描述,在某种意义上讲,他永远也不可能了解雪这个字的准确概念,更不能尽善尽美地运用“雪”这个文字,来反映他的真实感受。
最后想把个人的经验分享给大家:任何一本太极拳的拳谱或教材,都不能取代太极武术的传承。
在这里,感谢祖先的智慧,感谢恩师的多年栽培,感谢温哥华拳友的支持,特别感谢John创建了温哥华太极散手群,希望古老的太极散手的香火,在温哥华这片土地上发扬光大。
风卷狂沙-太极散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