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本門一些習武心得,在此拋磚引玉,希望有識之士,多多參與,提出寶貴意見!
太極推手,是“用身體練”的對抗運動,不是“靠頭腦想”的一門學問。
和競技體育一樣,關於太極推手,我們重點需要掌握的:是一整套先人們傳承下來的肢體上的訓練方法;而不是先人們記錄的行功體驗。
肢體上的訓練方法,是各式太極單操或太極單操手,和其他傳統武術一樣,單操手的訓練,是傳統武術的技擊精華,是我們真正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去習練的。這個單操手的習練,一定是肢體上的,而不是心法上的。
如果一個太極拳老師,開口閉口講的都是什麼松呀,柔呀,軟呀,空呀,虛呀的等等,那他一定是只知道一些先人的行功體驗,而沒有真正的單操手的傳承。
行功體驗,是先賢們的功夫達到一定水准時,他們自身的感受。靠這些感受去“練拳”,練的是氣功,而不是武術。
有人說這些行功體驗可以當做太極拳的心法來訓練,這種說法也是不完善的,因為太極拳沒有能夠脫離單操手而獨立存在的心法訓練。太極拳心法訓練的唯一服務對象就是太極單操手。
對此恩師多次提及:過去的年代,能吃這碗飯的武師,功夫都很厲害,但是功夫達到登峰造極的一代宗師,卻是少數。由於武師們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所以,他們往往把那些達到絕世武功高人的行功體驗,視作珍寶,因為他們需要通過真正高人們的行功體驗,用來檢驗自己的武功所到達的程度。
而對於習武圈子裡人人都知曉的基礎訓練方法—-單操手,卻較少留有文字記載,完全靠代代口傳心授。
十年文革和建國後的多次運動,老拳師普遍被整,有實戰價值的傳統武術單操被看作“四舊”批判,無人敢練,而脫離單操的套路武術,卻被國家廣泛推廣。因此,單操手漸漸的失傳了,而大量的先人們的行功體驗卻通過文字記載而得以保存,進而在當下“流行”……
說的有道理,那麼有哪些單操手聯系呢?哪些是在套路裡?
我們的入門單操是“螳螂雙提刀”,“狸貓上樹”,“進步搬攔錘”,“單換掌”等。
真正的武術套路,來源於單操;套路的形成是各項單操過關後,為方便記憶而形成的東西。
您會拳擊或搏擊?如果會,約個時間打我一頓讓您消消氣?或您請一個會的來?還有您在大溫還是多倫多?我在大溫。
我今年九月初到溫哥華,在列治文。方便的話你發私信給我吧。